好丑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外精明而外渾厚,使好丑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關鍵詞:小窗幽記,集醒篇
分別美丑之心太明確,則無法與事物相契合;分別賢愚之心太明確,則無法與人們相親近。內心要明白人事的善美與缺失,處世卻要純樸仁厚。從而使美丑都能得到平等,賢愚都能受到益處。這才是上天的本意和氣量。
[賞析]
美丑并無一定的標準,要看個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對事物的美丑太過挑剔,則世上沒有幾件事是我們能夠接受的,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善惡美丑原是相對的,如果執著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個世界的本有現象,那便是與物不契。相同地,賢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賢愚不肖,倘若只接受賢者,而摒棄愚者,豈不是使賢者愈賢而愚者愈愚了嗎?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成為他人眼中的賢者?尚賢棄愚,難怪要與大多數人不親了。
處世應當心中明白而外表渾厚,所謂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渾厚,則是悉數接納,使賢而驕者謙之,愚而卑者明之,各獲其利。就象陽光化育萬物,既照園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兩者皆欣欣向榮,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