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背景知識:孔子弟子出差的補貼問題
在課程里,限于篇幅,我講孔子的外交工作,就主要講了夾谷之會,省略了在這之前的準備工作,比如前期的試探跟溝通工作。
因為只有齊國那邊接受了魯國的停戰,兩國關系緩和了,才能安排兩位國君的見面。所以,孔子首先要派自己的學生代表魯國出使齊國。
但很可惜,史料在這方面的記載很少,能查到的就只有《論語》里的一段記載。根據《論語·雍也》篇的記載,孔子派過一個叫公西赤的弟子去出使齊國。
補貼問題
對于這個安排,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冉有,也就是孔子這時候的私人助理,有一點小想法。他向孔子請示:公西赤去齊國的話,那就只剩他老母親一個人在家里了,應該給她老人家發點補貼吧?
孔子說:可以啊,就按每天五斤小米(粟)發吧!(這里有個背景,當時給報酬其實都是給糧食,孔子這個大司寇的年薪也是糧食。)
冉有覺得不太滿意,說:您這給的有點少了吧?
孔子說,那就再多點兒,給十五斤。
那最后,冉有給了這位老母親多少小米呢?他總共給了九千斤。
這就明顯太多了,雖然《論語》沒記載公西赤這次出差用了多長時間,但齊國和魯國相鄰,馬車往返、加上中間工作,正常也就一個月左右,最多兩個月。
按孔子定的標準,就是該給九百斤。冉有至少多給了九倍,這明顯是慷國家之慨,照顧自己同學啊。
孔子事后才知道,他很不高興,說:“公西赤這次出差,國家給的待遇已經不低了,他坐的是好馬拉的好車,穿的是高檔皮袍子,還值得為老娘多要這點兒好處嗎?所謂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但孔子也只是說說罷了,沒有真的去跟冉有和公西赤計較,更沒去把多給的糧食要回來。
《 論語》里的這段記載,很生動,也很真實。可以看到,孔子對這次和齊國恢復外交關系很重視,舍得花錢。
而聯系正文里講到的夾谷之會的成效,我們也能推測,冉有敢擅自做主多發津貼,應該也是因為這次任務圓滿完成了,不然孔子這么古板、節儉的人肯定要翻臉,去把多余的開支追回來。
關于這段記載,有一點得說明一下。
在《論語》的原文里面,孔子給的補貼標準不是五斤或者十五斤,而是當時用的度量衡單位,都是些很生僻的詞匯。
后世學者的解釋也有好幾派,眾說紛紜、沒有定論。這里為了方便你理解,我就直接采用了其中一派的解釋,又折算成了現在的重量單位。
時間爭議
回到公西赤出使這件事上,有個問題一直有些爭議,那就是這到底是哪一年發生的事。《論語》記了這件事,但并沒有說時間。
根據《史記》的記載,公西赤年齡比孔子小42歲。那么,孔子51歲這年和齊國通使的時候,公西赤也就9歲,還很年幼,根本沒法參加工作。
那是不是說,孔子派公西赤出使齊國并不是為夾谷之會做準備,而是十年后才發生的事呢?
這也說不通,因為從這段《論語》來看,對話發生的時候,孔子明顯是當官在位的狀態,因為他給公西赤的酬勞花的是國家財政。孔子不可能用自家財產給公西赤家人發津貼,冉有也不可能這么坑自己老師。
但根據史料,孔子的官就只當到了56歲,這時候公西赤也才12歲,不到可以出仕當使臣的年紀。
那公西赤出使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以前的學者們也有過一些討論,其中有種說法認為,也許是《史記》對公西赤的年齡記載出了錯。我個人比較認同這種說法,所以我這里才把這段記載,放在孔子51歲這年。
不過,退一步說,不管是不是司馬遷寫錯了,也不管公西赤是什么時候出使的齊國,這段對話都能幫助我們現代人了解當時的歷史社會情況。
比如,外交人員怎么領國家津貼,出使國外有哪些待遇,老同學又是怎么幫助同窗以權謀私多撈一點好處的等等。
這些細節生動真實,如在目前。隔著兩千五百年的歲月鴻溝往回看,時間上的這點問題也就微不足道了。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