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軾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③。
鶯梭
【南宋】劉克莊
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
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
【注釋】①蘇軾當時在杭州做官。②簪:插戴。③十里珠簾半上鉤:十里長街,百姓們上卷珠簾。
6.對這兩首詩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蘇詩第一、二句中兩個“羞”字,一說人,一說花,相映成趣,語妙天下。劉詩全詩中沒有一個春字,洛陽春天錦繡一樣的美麗景色卻躍然紙上。
B.蘇詩第三、四句是寫詩人醉歸而路人嗤笑的場景。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簾卷上,走出門來觀看這支路過的浩蕩的插花隊伍,只需要點出這一點,當時的盛況就好像在眼前。
C.劉詩選取了鶯鳥和玫瑰花兩種素材。鳥兒在繁花中飛舞,讓人很容易想起用絲線織成的繡品,而嘈雜的鳥鳴聲也好像機器的聲音,因而和鶯梭這個題目很貼切。
D.劉詩贊美黃鶯其實就是在贊美春天的勃勃生機,贊美春天帶來了萬物的欣欣向榮。
7.對這兩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蘇詩即是當時的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面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B.蘇詩運用對偶的修辭方法,并且連用幾個動詞,使詩歌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表現出詩人超曠豁達、狂放不羈的襟懷。
C.劉詩,詩人心中對春天的崇敬之情通過“多少工夫織得成”來表達,一句感嘆將情緒宣泄了出來,和前面的詩句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D.劉詩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鶯的飛下飛上喻為鶯梭,把它的“交交”鳴叫聲喻作機聲,把洛陽盛開的花兒喻作錦繡,這些比喻形象、生動、傳神。
答
6.C 【解析】 劉詩選取了鶯鳥和柳樹兩種素材。鳥兒在絲絲的柳絳中飛舞,讓人很容易想起用絲線織成的繡品。
7.B 【解析】 蘇詩運用夸張、擬人的修辭方法,并且連用幾個動詞,有利于渲染出一種喜劇情調氛圍,體現了詩人極高的文學造詣,表現出詩人超曠豁達、狂放不羈的襟懷。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