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謙字子平,平江人也。性至孝,善候父母顏色,問起居,躬飲食寒暖之節。其師林公寬勉應鄉貢。既入院,門卒有儒士衣索挾書者,乃嘆曰: “是豈士所以致身之意邪?”遂趨出,不復就試。隱居教授,資弟子束修以為養。及父母卒,居處葬祭悉遵禮制,初,父病重思鱖,因市以進,而父沒,遂終身不忍食鱖。少多病,其親憂之,后每讀書至《論語》“父母惟其疾之憂”,則必廢書而泣。奉其兄訓尤極友愛,訓字師敬,嘗為鹽運司史,以廉能稱。
常熟東始人范某,延君與居,教其子。家東始者十年,弟子信從益眾。及范君沒,而所教之子亦卒,因還吳城。京口有士友孫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貧,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嘗許以資助。及聞子翼病且篤,瞿然曰:“吾與子翼約,其可食言乎?”即持資詣京口,訪子翼,為畢嫁事。于書無所不讀,而尤邃于太玄皇極之學,文章非古道不茍作。
至正丙申,師敬為江浙行中書省照磨,謁告還吳。適外兵薄城甚急,俄聞城陷,即呼其妻并與君訣曰:“吾雖位卑,嘗為主臣,義不可辱,吾不可出。弟處士耳,宜往避。”語訖,即拔佩刀欲自刺,家人抱止,方共譬解。兵入,脅使拜不屈,遂刃其胸,君翼蔽之,乞以身代。眾以君儒冠,掖之于門,復求入,見其兄已殪,伏尸號慟,因并見害,悉投于河。而廣陵成元章素善君,募人求其尸,得于筱橋下,兄弟猶相倚立水中,若抱持然,人咸以為異。而求其所著書,皆散失。君嘗與予講《易》,故知君為深,時予居東城,瀕危者數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禍,其命矣夫。
(節選自《稗史集傳》)
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A.善候父母顏色
C.君翼蔽之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則必廢書而泣
B.以廉能稱
C.尤邃于太玄皇極之學
D.其可食言乎?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謙是一個至孝之人,無論雙親在世還是去世,他都謹遵為人子之孝道。
B.常熟東始一個姓范的人,在陳謙的家里住了十年,陳謙教范氏的兒子讀書。
C.陳謙是一個注重承諾的人,他曾經答應幫助孫子翼,一定堅持兌現承諾。
D.陳謙與兄長陳訓極為友愛,死后依然互相抱持,令世人感到驚異。
10.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初,父病重思鱖,因市以進。(3分)
起初,他的父親病重想吃鱖魚,于是他就買了魚,送給父親。(“因”1分,“市”1分,全句大意1分。)
②即持資詣京口,訪子翼,為畢嫁事。(4分)
陳謙當即帶著錢到京口,看望子翼,替他完成了嫁女兒的事情。(“詣”1分,“訪”1分,“畢”1分,全句大意1分。)
11.從文章中找出能體現陳謙“至孝”的兩個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2分)
①善候父母顏色,問起居,躬飲食寒暖之節;
②父沒,遂終身不忍食鱖;
③每讀書至《論語》“父母惟其疾之憂”,則必廢書而泣。(找出一個給1分,找出兩個給3分)。
【參考譯文】
陳謙字子平,平江人。他為人十分孝順,善于觀察父母的臉色,問候飲食起居,并親自過問父母的飲食冷暖這些事項。他的老師林公寬勉勵他參加科舉考試,他進入考場之后,看見有穿著儒生衣服的門生向懷藏書籍的人求取,于是嘆息道:“這怎么是讀書人用來求取才德的途徑呢?”于是急忙出去,不再參加科舉考試。陳謙隱居起來教人讀書,憑借弟子的學費來供養生活。等到父母去世,他的住所以及葬禮祭祀都遵循禮制規范,起初,他的父親病重想吃鱖魚,于是他買來鱖魚給父親吃,后來父親去世,他終身不忍心再吃鱖魚。陳謙年少時多病,他的雙親為此很憂慮,后來他每次讀書讀到《論語》中“父母惟其疾之憂”一句時,一定停下來哭泣。他侍奉兄長陳訓極其友愛,陳訓字師敬,曾經做鹽運司史一職,因廉潔有才能而著稱。
到了正丙申年,兄長師敬擔任江浙行中書省照磨,告假回吳城。恰逢敵兵迫近吳城,情況十分緊急,不久聽說吳城被攻陷,師敬趕緊叫來妻子和你訣別道:“我雖然地位卑微,但是曾為人臣,應堅守義節不受侮辱,我不可以出去。但弟弟你是一隱居不仕之人,應該去避一避。”說完,就拔出佩刀想自殺,家人抱著阻止他,正在一起勸說,敵兵進入,威脅讓他跪拜他不肯屈服,于是刺向他的胸膛,你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遮蔽兄長,請求用自己替代兄長去死。眾人因為你是一介書生,把你拖到門外,你又請求進來,看見兄長已死,趴在尸體上號哭,于是一起被殺害,全部扔到河里。廣陵人成元章向來與你友善,找人尋找尸體,在筱橋下得到了,兄弟二人還互相倚靠著站在水中,好像抱著的樣子,人們都認為很奇異。尋找他所寫得文章,都已經散失不見了。你曾經和我講《易》,所以我很了解你,當時我住在城東,瀕臨危險數次,所幸免除一死,而你最后以身跟隨兄長而遭遇禍患,這真是命啊!
關鍵詞:“陳謙字子平,平江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