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啟蒙,作為家長的你知道多少?
時下,各地興起各種“書院熱”、“國學熱”,國學經典啟蒙教育成為熱議話題,可見以國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已然越來越受到重視。那么,什么是國學經典?它包括哪些內容?如何開展國學啟蒙教育?作為家長的你知道多少呢?
一、什么是國學?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它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等社會科學知識,以及醫學、農學、天文、歷法、算法、術數等自然科學知識,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國學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 “經”是指儒家經典,如《詩經》、《論語》、《孟子》、《孝經》等;“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斷代史、政事史、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論語》、法家的《韓非子》、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
另一種是按內容分類,開始分為三類:義理之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研究,也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體創作的,就是文學,即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后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一是經世之學,即治國馭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二是科技之學,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
二、國學啟蒙教育的意義
國學理念把人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即“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每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特點。
“幼兒養性”指的是為孩子奠定優美的人格。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零至三歲時形成的,后來雖然有變化,但整體特點沒有質的改變。心理學證明,零至三歲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很可惜,多數的父母大都輕易錯過了。如何在純凈的白紙上繪出最優美的底案,建構孩子一生發展的基石,是天下父母應該關心的重要課題。心理學認為,良好的習性一旦養成則終身受益不盡,反之將受害無窮。幼兒階段幾乎沒有自主學習能力,其純凈的心靈對外界信息靠高度的直覺而全面吸收,此時的教育都依賴父母親主動地給予正確的引導。
“童蒙養正”指的是用圣賢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幼兒四歲后,慢慢地學會了運用語言來表達情感,學習能力也在逐漸增強,此時應該把“童蒙養正”教育提上日程。“養正”是指培養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為習慣。四至六歲兒童理解能力弱,學習生活中依賴父母之處尚多。此時也是孩子心性依然純凈,記憶力最強的階段。父母選擇四書五經及老莊等重要經典為主要教材,以歷代優美古文詩詞等為輔佐教材,來教導兒童反復熟讀,進而鼓勵其背誦,充分發揮其記憶力的特長,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趁心性純凈時,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經典的價值也將隨伴其人生成長,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克服人生逆境有著重要作用。
“少年養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養遠大志向。孩子告別幼兒園,就進入了少年時期,理解能力顯著發展,漸漸脫離父母的關懷照顧,正是意氣風發的學習獨立階段。此時即應邁進“少年養志”的教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我中華民族青少年們立志向學的典范。至于到了初高中的青少年時期,除了學校正常課業及特別感興趣的學科書籍外,建議父母選擇有助于孩子立志的課外讀物,鼓勵他們閱讀。有了書籍的力量,就會點燃青少年立志的熱情,建立堅定的信心和為理想奮斗的勇氣。
“成人養德”指的是積累厚重的德行,以高尚的道德修養展開真實的生命旅程。成年以后,孩子進入社會,開始發揮自己的專長,進而立業成家。此時應盡力以求自立,在與人交往、與社會對接的過程中鍛煉自己,成為成熟的個體人,能夠在為人處事中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與不足,自勉改過以求進益。
人生的四個階段是環環相扣的,深入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每個階段都與國學思想有著密切關系,而幼兒養性正是其入門的門票。因此,抓好幼兒國學教育對孩子今后的成長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三、國學啟蒙教育,家長可以怎么做?
國學啟蒙教育的內容不僅是唱詩讀經,還包括中醫藥學的啟蒙教育、被稱作人文藝術教育根基的“琴棋書畫”、還包括學習傳統的戲曲藝術、剪紙、刺繡、風箏制作等傳統手藝等等。國學啟蒙的學童,年齡在兩歲半到七八歲不等。
很多家長也日益認識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在家庭教育中也能巧妙結合國學。對于如何操作,專家們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
(一)提高家長對國學的認識
引導孩子學習國學,首先要有家長的支持。專家們認為,對國學的熱愛首先應來自家長,如果家長對國學沒有熱情,孩子自己是很難堅持學下來的。國學教育在6歲前的堅持對孩子后來的學習十分重要。
在幼兒階段,作為家長可以每天抽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陪孩子溫習誦讀過的篇目,講解內容,通過一個個小故事讓孩子了解做人的道理。比如《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句子,家長可以找來《孟母三遷》、《斷機杼教子》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懂得環境影響人和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的道理。這種通過故事熏陶學國學的方法非常適合低年段的孩子。
此外,家長之間還可建立起國學經典學習的組織,幫助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堅持、共同熱愛,以期給孩子的人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國學精神財富。家長可以經常與幼兒園、學校溝通,把孩子將要學習的國學內容先學習一遍,有了感性認識后,就可以引導和督促孩子學習。心理學認為,孩子的學習是由于信任教師和家長而產生的,如果教師和家長都能把國學知識作為基本修養,言談舉止間能夠合理熟練地引用國學語句,孩子學習國學的熱情就會大大提高并為之努力。
(二)培養孩子對國學的興趣
要想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國學教育,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對國學的興趣。家長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讓孩子體會到國學的博大精深,每天的同一時間給孩子展示一些關于國學的內容,并且讓孩子通過自己的了解,給大家講國學故事,這樣孩子對國學的興趣就可以慢慢提升。
家長如果有時間,不妨和孩子一起來誦讀。有些家長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背課文,自己卻全然不通,很難讓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家長熟練掌握了這些國學經典,孩子一定佩服不已,會更加信服家長,愿意同家長一起切磋。
(三)為孩子創設國學學習環境
給孩子進行國學教育,選擇合適的國學書籍很關鍵。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和特點,和孩子一起挑選自己喜歡的國學書籍,這樣的話,孩子在進行國學書籍閱讀的時候,就會比較感興趣。此外還可為孩子購買圖文并茂的國學知識掛圖,把這些內容掛在孩子的房間,每天在家和孩子一起誦讀兒童經典,鞏固孩子的記憶效果。
定期為孩子播放經典光盤。每天早晨孩子起床時給他放一段誦讀國學經典的光盤,讓孩子在愉快的空間里聽經典誦讀,孩子玩的時候、開車外出的時候,可以把誦讀CD做背景音樂和孩子一起欣賞。
多鼓勵和表揚孩子學習國學的成就。對孩子在學習中取得的點滴成果要及時表揚,每天孩子回家時用鼓勵的方式調動孩子的記憶,讓孩子回憶學到的國學知識,這樣既可以鞏固學習效果,又鍛煉孩子的記憶力。也可以讓孩子當父母的老師,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
(四)國學教育的方法很關鍵
專家們同時也提醒,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不可以采取強制的手段,家長可以采用靈活的方式和方法,常見的國學教育方法有:家長陪孩子每天讀國學書籍;給孩子播放國學教育的視頻;讓孩子跟著錄音聽、跟讀國學經典;給孩子講國學小故事等。
實踐證明,國學經典誦讀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教育了家長。很多家長在孩子誦讀《弟子規》等經典的過程中,不僅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教育孩子也更加得心應手了。
當然,國學經典并不僅僅是用來讀誦的,生活中的應用最難得。比如,在學習《弟子規》的時候,家長對待自己的父母時應該按照弟子規相關的道理去做,還有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引經據典示范給孩子看。這樣,國學經典對孩子的影響才會入腦入心,學以致用。
關鍵詞:國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