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科舉制度實施的一千多年里中國讀書人的終極夢想。這場古代“高考”讓多少讀書人魂牽夢繞,也留下許多趣聞軼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黃章“百歲觀場”
《儒林外史》中,范進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歲時才考中舉人,得知喜訊后高興得都瘋了。
雖然范進中舉的故事是小說虛構(gòu),但所反映的情況確是歷史真實。在科舉史上,像范進這樣54歲,甚至更大年紀還參加考試的考生并不稀奇。
明末人談遷的《棗林雜俎》記載有劉珠、董又莘兩位進士,均為高齡考生。劉珠是荊州公安縣人,與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是“湖北老鄉(xiāng)”,關(guān)系很好。但劉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歲時才在張居正做主考官那年上榜,考中進士。
而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到70歲“古稀之年”才考中進士,成為當時明朝官場的一個趣談。好在董又莘長壽,一直活到90歲才去世,否則這功名算白考了。
而創(chuàng)下中國古今考試史上“考生”年齡最高紀錄的,是清代年過百歲的廣東順德老秀才黃章。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二筆》中記載,黃章參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鄉(xiāng)試時已102歲,已有重孫子了。入帷時,黃章由曾孫引導入場,還在提入考場的燈籠上寫了“百歲觀場”四個大字,并放言如果這次考不中,105歲時也考不中,到108歲時才有好運,成為千古奇談。
活到老,考到老
白居易“行劵”遇知音
在唐代,考生考完不離京,除了“夏課”復習的需要外,與另一個重要活動安排也有關(guān)系,這就是“行卷”。
所謂“行卷”,說白了就是考生拉關(guān)系,走后門。考生將自己覺得得意的作品做成卷軸或裝訂成冊,送給官場權(quán)貴和學界名流,求得這些“貴人”、“名人”的賞識,增加考官對自己的“印象分”。
據(jù)《唐摭言》記載,貞元十六年,詩人白居易初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沒一點名氣,他便帶著自己的詩作,找到當時的文化名人、詩人顧況,想讓顧況推薦自己。顧況聽罷白居易報上姓名來意后,一邊翻讀白居易的試卷,一邊打趣說:“白居易,長安什么東西都貴啊,你想居住下來可不容易啊。”但是當顧況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時,大為吃驚,當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
白居易因顧況的美言而受到京城文人顯貴的青睞,也在當年順利考中進士。
白居易“行劵”遇知音
蘇軾“想當然”折服主考官
北宋嘉佑二年,宋仁宗任命歐陽修為主考官主持禮部考試,試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當時還名不見經(jīng)傳的蘇氏父子三人也在參考之列。蘇軾以“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為論點寫了一篇文章。副主考梅堯臣讀罷此文,唏噓不已,感嘆有“孟軻之風”,十分看重,當即推薦給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讀后,也很贊賞此文,就是對文章中蘇軾引用的“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典故感覺頗為模糊,想不起出自何處。但是又覺得這段史料對論點論述地嚴絲合縫,沒有任何不妥。于是大筆一揮,點了這名考生進士第二名。
考試過去之后,歐陽修問蘇東坡:“堯和皋陶這段話見于哪本經(jīng)書記載?我怎么一時想不起在何處讀過。”蘇東坡說:“我想當然而。”蘇軾說,我想堯帝為人寬厚,司法官非常嚴格,他理政時期,自然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吧。
蘇軾“想當然”折服主考官
歐陽修大驚,認為蘇軾這個人善于讀書,善于運用知識,以后寫文章一定會獨步天下。
關(guān)鍵詞: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