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 ,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 ,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 的源泉,以至日后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種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沒見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 ,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
王昌齡仕途坎坷,卻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經過堅持不懈 的追求,廣泛精心 的研讀,終于在開元十五年,應進士試時一舉登第,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 。王昌齡終究心有不甘,他于開元二十二年再應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職仍舊未見升遷,僅被授予祀水尉??茍鲱H為得意,仕途卻明顯失意,王昌齡受到打擊。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開元二十八年,他被遠貶荒僻的嶺南,任江寧丞。失意之后就是疏狂 ,就是放浪形骸 。從長安赴江寧任所,他故意遲遲不去報到,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銷愁 。到江寧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帶游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這種明顯以消極怠工作為反抗的手段,過于意氣用事也實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作于王昌齡赴任江寧丞之日,這時他正遭謗議,送別至友遠行,當時凄切心情可想而知。臨別所囑,惟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里的南國煙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語也是情語。王昌齡以忠節貞信作為人生困境中的一種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時也表明,他對時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一日,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這個地方飲酒論詩。當時,有幾名歌女也被叫來歌詩助興。王昌齡首先提議:“我們幾人在詩壇上也算小有名氣了,但沒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聽歌女都唱誰的詩,誰的詩被唱得多,誰就是第一。” 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適的一首絕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渙說:“這兩個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說著指著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說:“且聽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響,宛轉的歌喉悠然而起: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正是王之渙的得意之作《涼州詞》。歌女又唱了兩首絕句,都是王之渙的作品,三人相視大笑。王昌齡拜訪孟浩然后不久孟浩然舊疾而死,離開后卻意外遇見李白,失孟交李。
王昌齡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孟浩然因舊疾復發而死。王昌齡因此在離開的路上很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里的交往故事。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搖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
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冤死途中,究竟為何被殺記載甚少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59歲的王昌齡輾轉回老家途中,經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閭丘曉為什么要殺害王昌齡?史書記載甚少,留下千古之謎。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
以刀火之際歸鄉里,
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
公元757年,張鎬奉命平定“安史之亂”。這年秋天,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帶)之圍,令亳州刺史閭丘曉率兵救援。為人傲慢、剛愎自用的閭丘曉,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張鎬,更怕仗打敗了“禍及于己” ,于是故意拖延時間,按兵不動,致使貽誤戰機,宋州陷落。張鎬以貽誤軍機罪,處死閭丘曉。在行刑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余命” ,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張鎬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話就把閭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