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此詩當作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首詩為在江邊離別時所寫。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此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毅的性格。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本詩被人們稱為:“唐朝七絕之首”。《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盛唐優秀的邊塞詩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是因為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變化的一首閨怨詩。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到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期間所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這位柴侍御將要從龍標前往武岡,詩人寫下這首詩為他送行。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你走了我很惋惜無人與我做伴,只能白白度過這個涼風颯颯、氣候宜人的秋天。
重別李評事
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
詩寫得很別致。對于友人的離去,他送過一次之后,離情別緒更加濃烈,于是就趁著友人還沒起程,又擺下酒宴安排歌舞,與之“重別"。按照常情,這次相別,一定是兩情依依流連不舍, “驪歌愁絕不忍聽"。但是詩人為了減輕朋友的痛苦,卻搶在前面先說:“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秋江離別”,在讀書人心中,似乎早就有許多傷情的沉淀,其“難忍之情”恐怕是公認的。何況目下,又是他和李評事遇到的現實?然而詩人卻不讓說這些,用“莫道”一下子把話題引向他處。
旅望 / 出塞行
白花原頭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
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送裴圖南
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漫道閨中飛破鏡,猶看陌上別行人。
關鍵詞:王昌齡,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