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覯
蜀道如天夜雨淫,亂鈴聲里倍沾襟。
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
清·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1)兩首詩都是讀《長恨歌》后所抒的的感慨,《長恨歌》是何人的作品?這兩首詩感慨的對象及內容是否一致?請簡要闡述。(4分)
(2)兩首詩的表現手法是否一致,請作簡要分析。(4分)
閱讀答案:
(1)白居易(1分),都持批評態度,但批評的對象不一致(1分)。
李詩 主要諷刺唐玄宗愛美人不愛江山,只顧個人的享樂而不顧將士的生死(1分);袁詩批評的對象是《長恨歌》,是因為此詩只歌頌兩個人的愛情悲劇而沒看到百姓流淚失所的悲劇。(1分)
(2)兩詩的表現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對比的手法(2分)。李詩將將士的死與楊貴妃的死作對比,將“倍沾襟”與“不動心”作對比(1分)
二:
1.兩首詩都是讀《長恨歌》后所抒的感慨,這兩首詩感慨的對象及內容是否一致?請簡要闡述。(5分)
2.第一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效果如何?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 感慨的對象和內容不一致。(1分)李詩感慨的對象是唐玄宗。唐玄宗在夜雨中只思念楊貴妃以致淚水打濕衣襟,卻對軍中因戰而死的士兵無動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個人情感置國家于不顧的偏狹胸襟。(2分)袁詩批評的對象是《長恨歌》,是因為此詩只歌頌兩個人的愛情悲劇而沒有看到百姓流離失所的悲劇。(2分)
2.采用了對比的手法(1分)將“倍沾襟”與“不動心”作對比。(1分)一代君王唐玄宗對于浴血奮戰的軍中將士之死并不動心,而對于寵妃楊玉環之死卻哀慟萬分,(2分)兩相對比,增加了對唐玄宗批評、譴責的分量。(2分)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