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樓①
云間鐵甕②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③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
[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江城內。②鐵甕:鎮江古有“鐵甕城”之稱口③滄州:濱水的地方。
1.結合詩句,分析首聯表現了望海樓怎樣的特點?(4分)
答:詩人自遠方仰視望海樓,先以鎮江城在“云間”和“近青天”襯托望海樓,堅如鐵甕的城池是樓的根基,無垠的天宇是樓的背景,極寫出望海樓的高峻奇偉。
2.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對比寫景,請具體結合詩歌說明。(4分)
答:這一聯寫景自樓內向外遠望,紅日、白煙形成色彩的對比;畫角、滄洲形成聽覺和視覺的對比;紅日落處、白煙起處形成遠近和趨向的對比,把它們融合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答出兩點即可)
二
【注】①宋時望海樓在鎮江城內,鎮江古有“鐵甕城”之稱。米芾一生喜好山川之勝,晚年過鎮江,因喜愛其江山勝境而定居下來,這首詩是他定居鎮江后的作品。②滄州:濱水的地方。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 首句用夸張的手法,寫鐵甕城矗立云間,烘托望海樓的高峻奇偉。
B. 頷聯從現在和未來兩個方面拓展了詩歌的境界,增強了詩歌的氣勢。
C. 濤聲陣陣,片片帆影,激發詩人作詩的逸趣,引起詩人飲酒的雅興。
D. 繁華不再,夕陽西沉,作者轉而心情感傷,情感比較深沉。
E. “何處是”取自《宋詩紀事補遺》,其他版本作“在”,“是”更能表達仕途不順的悲愴。
15.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起白煙”從多個角度寫景,請具體賞析。
【參考答案】
14. BE B項,“頷聯從現在和未來兩個方面拓展了詩歌的境界”說法錯誤,頷聯沒有從未來的方面來拓展詩境,E項,“更能表達仕途不順的悲愴”,沒有依據。故選BE。
15. 這一聯寫景自樓內向外遠望,紅日、白煙形成色彩的對比;畫角、滄洲形成聽覺和視覺的對比;紅日落處、白煙起處形成遠近對比,把它們融合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作者:
米芾[fú](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為芊,芾或為黻[fú]。北宋書法家、畫家。祖籍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后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云山墨戲,煙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因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望海樓賞析】
這首律詩,是米芾晚年寓居鎮江時所作。米芾早年詩,常常率意而作,稱其為人;晚年習氣漸改,趨于工整,這首詩格律精細,景勝情勝,為其代表作。
米芾是著名的山水畫家,他的畫以善于渲染遠景,創造朦朧深幽的畫面出名。這首詩的布局,也體現了他在畫上的造詣。詩要寫望海樓,起首先把目光注定在樓的位置上,如同繪畫先謀定中心一樣,先從遠方看城看樓,寫鎮江城墻之高,望海樓形勢之險,為下登臨縱目作鋪墊。次聯進入眺望,同時抒發自己在樓上的感受。望海樓因為高,所以能極目遠望,見到長江之水滾滾而來,江上白帆片片。這兩句寫得雄壯開闊,有孟浩然寫洞庭湖“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氣派。
詩在組句上有意參差,把水與船分寫,再加入自己的情感。出句說三峽奔流而來的江水,引起了自己提筆賦詩的雅興,暗用杜甫詩“詞源倒翻三峽水”句意切景。對句說點點白帆,又激發了對景舉杯的豪氣。“三峽”寫所見之地遙遠,“六朝”表示所思時代遙遠,二者看似不相關,經詩人發揮想像,作了創造組合,把景觀本身的意象大大拓展了。
在詩人盡情觀賞、思緒悠然的時候,天漸漸晚了,紅日西墜,畫角頻吹,江邊江中,煙霧繚繞,一片迷蒙。于是詩人由景而動情,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問:什么是我賞心的地方呢?是春風,還是秋月能令我開懷?似乎二者都不是。尾聯由頸聯的氣氛延宕,江上的紅日西墜,引起詩人遲暮之感;晚上江面,煙霧彌漫,又引起詩人由懷古之幽思轉入對現實的迷惘,于是自己身世之感,郁積在胸中的不快就悄然流露出來。但詩人筆下把握得很好,寫得很含蓄。
這首詩,明顯學杜甫《白帝城最高樓》,杜詩云:“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渺之飛樓。峽坼云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游。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杜詩也是先寫高樓地勢,次寫樓上所見江水,從而引起懷古,最后結合自己,抒發感嘆。由于米芾在學杜甫時注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句法上又多為新創,所以在形神上沒有絲毫牽強模擬的痕跡,受到后人的贊賞,并非偶然。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