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發于畎畝之中的意思是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這句話出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賞析全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分兩層)
第1層(舜發于……舉于市):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說明成就大業者都曾經過一番艱苦磨煉。
第2層(故天降……其所不能):論述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
第二部分(第3、4段):論述人處于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分三層)
第1層(人恒過……而后喻):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挫折、困苦,才能長進和有所作為。
第2層(入則無……國恒亡):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進一步論證艱苦磨煉的必要性。
關鍵詞: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