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秋夜曲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15. 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王詩首句以“桂魄”代指月亮,“初”字點明時間,寫夜幕初臨,秋露微生之景。
B. 王詩第二句緊承上句,寫主人公雖感羅衣單薄,卻并未更衣,為下文抒情作鋪墊。
C. 張詩開頭兩句連用“丁丁”“漫漫”兩個疊詞,寫出了秋夜的漫長、寂靜、清冷。
D. 張詩第三句寫暗蟲徹夜鳴響攪得思婦通宵難眠,表現了思婦內心的厭棄與煩躁。
16. 這兩首詩都表現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之情,請結合詩句內容分析其手法的異同。
【答案】
15. D.“表現了思婦內心的厭棄與煩躁”錯誤,詩中表現的是思婦對征夫的思念之情。
16. (1)同: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王詩前兩句寫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間隱隱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方丈夫的情愫。張詩前兩句因情取景,通過思婦失眠時的所見所聞,寫秋夜之長,暗襯閨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時間之長。(2)不同:王詩后兩句運用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寫女主人公因心怯空房而迷戀彈箏,委婉地表達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哀怨。張詩的后兩句,運用襯托、直抒胸臆,通過蟲鳴襯托思婦的寂寞,進引發向老天爺求告,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深切思念。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王詩此詩前兩句“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是寫景,寫秋夜微涼,景物凄清,暗含孤獨寂寞之情;末兩句“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少婦獨守空閨,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彈箏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詩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代寫思婦心境,抒發內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
張詩的前兩句中,用 “丁丁”和“漫漫”這兩個形容詞,前者形容漏水的聲音,后者形容輕云的形狀變幻。從而說明了丁丁的漏水聲仿佛敲打在心上,緩緩移動的輕云、時隱時現的月亮使人感覺夜漫長的意思。但無論是形容漏水聲音,或是形容輕云形狀變幻,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這就是描寫秋夜的時間之長。因此,這里用借景抒情手法寫出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
由此可見,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在于,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王詩前兩句寫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間隱隱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方丈夫的情愫。張詩前兩句因情取景,通過思婦失眠時的所見所聞,寫秋夜之長,暗襯閨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時間之長。
王詩是直抒胸臆(或運用心理描寫),直言“心怯空房不忍歸”,寫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著遠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獨守空房,只有借彈箏來排遣凄涼寂寞的情懷。房空,心更空虛,其情悲切。通過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她獨守空房的哀怨。
張詩中,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極妙,它不僅透露了節氣正在變化,深秋即將來臨,對秋蟲帶來了威脅,冷得它們通宵哀鳴,這里環境的“冷”,更是襯托了思婦內心的冷。“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因此使用的是直抒胸臆。她既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又是在徑直命令上天。無論是求告還是命令,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因此,兩者的不同在于:王詩后兩句運用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寫女主人公因心怯空房而迷戀彈箏,委婉地表達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哀怨。張詩的后兩句,運用襯托、直抒胸臆,通過蟲鳴襯托思婦的寂寞,進引發向老天爺求告,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深切思念。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