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骃傳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同時齊名。常以典籍為業,未遑仕進之事。時人或譏其太玄靜,將以后名失實。骃擬楊雄《解嘲》,作《達旨》以答焉。
4.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公愛班固而忽崔骃
C.竇氏之興,肇自孝文
D.矜矜業業,無殆無荒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遂揖入/為上客/居無幾何/帝幸憲第/時骃適在憲所/帝聞而欲召/見之
B.遂揖入為上客/居無幾何/帝幸憲第/時骃適在憲所/帝聞而欲召見之
C.遂揖入為上/客居無幾何/帝幸憲第時/骃適在憲所/帝聞而欲召見之
D.遂揖入為上/客居無幾/何帝幸憲第/時骃適在憲所/帝聞而欲召/見之
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崔骃十三歲便能通曉《詩》《易》《春秋》,博學多才,通曉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于寫文章。
B.崔骃呈上《四巡頌》以稱頌漢德,辭藻十分典雅美妙。皇帝見了崔骃的“頌”之后,對他格外的親睞,予以破格提拔。
C.竇太后掌朝后,竇憲以貴戚身份出入傳遞詔命。崔骃獻書告誡竇憲要謙恭崇德,嚴格要求自己,以求永澤恩惠。
D.竇憲任車騎將軍后日益擅權驕橫放縱,崔骃多次直言勸諫。竇憲不能容忍崔骃的勸諫,逐漸疏遠了他。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時人或譏其太玄靜,將以后名失實。(5分)
(2)內以忠誠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國,垂祉于今。(5分)
參考答案
4.D(殆:通“怠”,懈怠。)
5.B(遂揖入為上客。居無幾何,帝幸憲第,時骃適在憲所,帝聞而欲召見之。)
6.B(“予以破格提拔”有誤,文中的信息是“適欲官之,會帝崩”)
7.(1)當時有的人勸諫他說過于清靜無為,將會因為身后的名聲而失去現實的利益。
(得分點:“或”、“譏”、“玄靜”、“以”、“失實”各1分)
(2)在內心憑借忠誠使自己地位堅固,在外憑借法度自我約束,最終享有福運封國,傳福至今。
(得分點:“固”、“守”、“卒”、“祚”、“垂”各1分)
【參考譯文】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崔骃十三歲能通曉《詩經》、《易經》、《春秋》,博學有大才,盡通古今訓詁百家之言,會寫文章。年輕時游歷到太學,與班固、傅毅同時齊名。常以鉆研典籍為業,不遑做官之事。當時有的人勸諫他說過于清靜無為,將會因為身后的名聲而失去現實的利益。崔骃模仿楊雄的《解嘲》,寫了《達旨》來答復他們。
元和年間,肅宗開始遵循古禮,巡視四方山岳。崔骃呈上《四巡頌》來稱頌漢德,辭藻十分典雅美妙。皇上向來喜好文章,自從看了崔骃的《四巡頌》之后,常常感慨贊嘆。對侍中竇憲說:“你知道崔骃嗎?” 竇憲答道:“班固多次對我說起他,但我沒有見過。”皇上說“:你喜歡班固而忽略了崔骃,這是葉公好龍哩。請試著見他。”崔骃由此問候竇憲。竇憲來不及穿戴拖著鞋子趕到門口迎接,笑著對崔骃說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怎能先來接近我呢?”于是請他進來奉為座上客。不多久,皇帝來到竇憲家。當時崔骃正好在竇憲家,皇帝聽說后想要召見他。竇憲勸諫皇帝,認為不宜與平民相見?;实垲I悟道:“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見面!”正想請他做官,碰到皇帝駕崩。
竇太后掌朝,竇憲以貴戚身份出入傳遞詔命。崔骃獻書告誡他說:“竇氏的興起,從孝文帝開始。長君、少君以淳厚賢淑守道,成名在先日;安豐侯竇融(竇憲的祖父)以佐命大德,顯赫于中興之時。在內心以忠誠使自己地位堅固,在外以法度自我約束,最終享有福運封國,傳福至今。謙德之光,《周易》所贊美;滿溢之位,道家所戒備。所以君子福大卻更加恐懼,爵位高而更加謙恭??催h近,低頭抬頭都有法則可循,銘刻在幾杖之上,刻記在盤盂之間。兢兢業業,不懈怠不荒廢。這樣,就享有百福,流傳無窮。”
等到竇憲做了車騎將軍,召崔骃做掾吏。竇憲府尊貴權重,掾屬三十人,都是從前的刺史、俸祿二千石的官員,只有崔骃沒有做過官且年少,提拔在其中。竇憲擅權驕橫放縱,崔骃多次勸諫他。等到出擊匈奴時, 竇憲在道路上更加不守法度。崔骃做主簿,前后奏記數十次,切中要害。竇憲不能容忍,逐漸疏遠了他,因為知道崔骃是高第出身,讓他出為長嶺縣長。崔骃自認為被疏遠,不得志,于是不上任而回家。
關鍵詞:“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