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安慶緒以尹子奇為汴州刺史、河南節度使。甲戌,尹子奇以兵十三萬趣睢陽。許遠告急于張巡,巡自寧陵引兵入睢陽。巡有兵三千人,與遠兵合六千八百人。賊悉眾逼城,巡督勵將士,晝夜苦戰。凡十六日,擒賊將六十余人,殺士卒二萬余,眾氣自倍。
尹子奇復引大兵攻睢陽。張巡謂將士曰:“吾受國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諸君捐軀命,膏草野,而賞不酬勛,以此痛心耳!”將士皆激勵請奮。巡遂椎牛,大給士卒,盡軍出戰。賊望見兵少,笑之。巡執旗,帥諸將直沖賊陣。賊乃大潰,斬將三十余人,殺士卒三千余人,逐之數十里。
尹子奇益兵圍睢陽益急,張巡于城中夜鳴鼓嚴隊若將出擊者賊聞之達旦儆備。既明,巡乃寢兵絕鼓。賊以飛樓瞰城中,無所見,遂解甲休息。巡與將軍南霽云、郎將雷萬春等十余將各將五十騎開門突出,直沖賊營,至子奇麾下,營中大亂,斬賊將五十余人,殺士卒五千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識,乃剡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奇,乃得其狀,使霽云射之,喪其左目,幾獲之。
壬子,尹子奇復征兵數萬,攻睢陽。睢陽城至是食盡,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饑病不堪斗,遂為賊所圍,張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賊為云梯,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臨城。巡預于城潛鑿三穴,候梯將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鐵鉤,鉤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柱之使不得進;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鐵籠,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盡燒死。賊又以鉤車鉤城上棚閣,鉤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連鎖,鎖末置大镮,拓其鉤頭,以革車拔之入城,截其鉤頭而縱車令去。賊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積柴為磴道,欲登城。巡不與爭利,每夜,潛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積十馀日。賊不之覺,因出軍大戰,且使人順風持火焚之。賊不能救,經二十余日,火方滅。巡之所為,皆應機立辦,賊伏其智,不敢復攻。
(《資治通鑒·唐紀》,有刪改)
材料二
巡退軍睢陽,扼其咽領,前后據守,自春徂冬,大戰數十,小戰數百,以少擊眾,以弱制強,出奇無窮,制勝如神,殺其兇丑,凡九十余萬。賊所以不敢越睢陽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唐·李翰《進張巡中丞表》)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標點符號,請將對應的字母填在答題卡的橫線上。
張A巡B于C城D中E夜F鳴G鼓H嚴I隊J若K將L出M擊N者O賊P聞Q之R達S旦T儆U備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節度使”是古代的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在重要地區設置的節制調度的軍事長官,元朝時廢除。
B.“解甲”的意思是脫下鎧甲,“甲”是古代戰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屬片制成的護身服,與“王于興師,修我甲兵”中“甲”意思相同。
C.“巡與將軍南霽云、郎將雷萬春等十余將各將五十騎開門突出”中的“突出”,與“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突出”的意思不同。
D.“守具”即守衛用的戰具,主要是為了防御敵人爬城、破壞城墻等攻擊行為,其主要器械有叉竿、飛鉤、擂木等。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尹子奇帥領軍隊攻打睢陽時,因遠遠看到迎戰的士兵甚少而嘲笑他們,結果被張巡率領的守軍打得落荒敗逃。
B.叛軍再次圍困睢陽時,張巡讓士兵在晚上鳴鼓整隊使叛軍整夜戒備,白天停止敲鼓使敵人放松警惕,然后帶領部下直入敵營大敗叛軍。
C.尹子奇再次調集幾萬士兵圍困睢陽城,用云梯、鉤車等各種工具攻城,張巡都——破解了,但是睢陽守軍也損耗至一千六百多人。
D.張巡退守睢陽,以守為攻相持激戰,既大量地消耗了叛軍的軍力,又大大阻滯了叛軍的進攻勢頭和速度,保全了江淮之地。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但念諸君捐軀命,膏草野,而賞不酬勛,以此痛心耳!
(2)賊不之覺,因出軍大戰,且使人順風持火焚之。
14.睢陽之戰是“安史之亂”的轉折點,張巡守睢陽為何能多次以少勝多戰勝叛軍?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原因。
答
10.J O R 11.C 12.C
13.(1)(我)只是想到各位捐棄身軀,使野草肥沃,可是賞賜卻不足以報答各位的功勛,因此痛心不已!
(2)叛軍沒有發覺這件事,(張巡)趁機帶領士卒大戰,派人順著風向縱火焚燒磴道。
14.①善于激勵將士;②身先士卒,作戰英勇;③智謀超群,尤善隨機應變。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張巡夜里在城中敲擊戰鼓整頓隊伍,好像要出城攻擊,城外的叛軍得知后,徹夜戒備。
“張巡于城中夜鳴鼓嚴隊”中,“張巡”是主語,“于城中夜”是狀語,“鳴鼓嚴隊”是句子的謂語部分,結構完整,中間不能斷開,在“隊”后斷開,即J處;
“賊聞之”中,“賊”是主語,“聞”是謂語,“之”是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在“賊聞之”前后斷開,即O R。
故選在J O R三處句讀。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理解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
B.正確。句意:于是脫掉鎧甲休息/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我的鎧甲和兵器。
C.錯誤。都是突然出擊。句意:張巡和將軍南霽云、郎將雷萬春等十余名將領各自率領五十多名騎兵,打開城門,突然出擊/又像一隊鐵騎突然出擊,刀槍齊鳴。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但是睢陽守軍也損失至一千六百多人”錯誤。由原文“睢陽城至是食盡,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可知,睢陽守軍損失至一千六百多人發生在圍攻前。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但”,只是;“膏”,使……肥沃,做肥料;“賞不酬勛”,賞賜與功勞不相稱;“以此”,因此。
(2)“賊不之覺”,賓語前置句,敵人沒有發覺這件事;“因”,趁機;“因出軍大戰,使人順風持火焚之”,省略主語“張巡”。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巡督勵將士,晝夜苦戰”可知,張巡督促鼓勵士兵,日夜苦戰。張巡善于激勵將士,所以能夠戰勝叛軍。
由原文“巡執旗,帥諸將直沖賊陣”可知,張巡舉著旗幟,率領各位將領沖入敵人的陣營。張巡能身先士卒,所以能夠戰勝叛軍。
由原文“張巡于城中夜鳴鼓嚴隊,若將出擊者;賊聞之,達旦儆備。既明,巡乃寢兵絕鼓”可知,尹子奇增加軍隊加緊圍攻睢陽,張巡夜里在城中敲擊戰鼓整頓隊伍,好像要出城攻擊,城外的叛軍得知后,徹夜戒備。天亮后,張巡讓士兵休息,停止擊鼓。張巡有謀略,所以能夠戰勝叛軍。
由原文“巡之所為,皆應機立辦,賊伏其智,不敢復攻”可知,張巡的做法,都是抓住時機立刻執行,敵人為他的智慧說服,不敢再攻。張巡能隨機應變,所以能夠戰勝叛軍。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慶緒任命尹子奇為汴州刺史、河南節度使。甲戌日(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士卒十三萬人進逼睢陽。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從寧陵率兵攻入睢陽。張巡擁有士兵三千人,和許遠會合成六千八百人。敵人率領全部士兵逼近睢陽,張巡督促鼓勵將士,日夜苦戰。共過了十六天,擒獲六十多名叛軍將領,殺死二萬多士兵,士氣倍增。
尹子奇又率領軍隊圍攻睢陽。張巡對將士們說:“我蒙受國恩,所堅守的是為正義而死罷了。(我)只是想到各位捐棄身軀,使野草肥沃,可是賞賜卻不足以報答各位的功勛,因此痛心不已!”將士們皆激勵請奮戰。張巡于是殺牛犒勞士兵,所有人都出戰。敵人望見張巡的士兵很少,因而嘲笑他們。張巡舉著旗幟,率領各位將領沖入敵人的陣營。敵軍大敗,殺死將領三十多人,士卒被殺三千多人,被驅逐到幾十里外。
尹子奇增加軍隊加緊圍攻睢陽,張巡夜里在城中敲擊戰鼓整頓隊伍,好像要出城攻擊,城外的叛軍得知后,徹夜戒備。天亮后,張巡讓士兵休息,停止擊鼓。叛軍在飛樓上察看城內,什么也沒有看到,于是脫掉鎧甲休息。張巡和將軍南霽云、郎將雷萬春等十余名將領各自率領五十多名騎兵,打開城門,突然出擊,直沖叛軍營陣。沖到尹子奇軍旗下面,叛軍營中大亂,斬殺了叛軍將領五十多人,殺掉了士兵五千多人。張巡準備射擊尹子奇,但不認識,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為箭矢,被射中的叛軍大喜,認為張巡的箭已用盡,跑去報告尹子奇,于是張巡就認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張巡命南霽云向他射箭,射傷了尹子奇的左眼,幾乎擒住他。
壬子日(初六),尹子奇再次調集幾萬士兵,進攻睢陽。睢陽城中到這時糧食已經吃完,補救不達,士兵僅剩下一千六百人,都是饑餓生病不能戰斗的,于是被賊人圍困,張巡于是修整守衛的戰具來抵抗敵人。敵人制造云梯,安置精兵二百人在云梯上,推著它靠近城墻。張巡事先在城墻上暗暗地鑿下了三個洞,等梯子快到時,在一個洞穴中推出大木頭,末端安裝鐵鉤,鉤住敵人使其無法后退;一個洞穴中推出一根木頭,扶著使敵人不能前進;一個洞穴中推出一根木頭,末端放鐵籠,籠里盛放火來焚燒,云梯從中間燒斷,梯子上的敵兵全都被燒死。敵軍又用鉤車鉤住城墻上的棚閣,鉤子所到的地方,沒有不坍塌的。張巡就利用巨木,末端置放連鎖,鎖的末端有大環,套住敵人的鉤頭,用革車攻敵軍的鉤車入城,截斷鉤頭逼得敵車離去。敵軍又在城西北角用土袋積柴作為登城之徑,想要登城。張巡不和他們爭利,每到夜里,暗地里把松明、干蒿放到里面,共有十多天。叛軍沒有發覺這件事,(張巡)趁機帶領士卒大戰,派人順著風向縱火焚燒磴道。敵人無法救火,過了二十多天,火才熄滅。張巡的做法,都是抓住時機立刻執行,敵人為他的智慧折服,不敢再攻。
材料二
張巡在睢陽抗擊敵軍,占據咽喉要道,前后據守,從春到秋,大戰打了數十場,小仗打了幾百場,以少戰多。以弱戰強,出奇兵無數,制勝如神,殺死敵軍一共九十多萬。敵軍不敢越過睢陽多去江淮;江淮得以保全的原因,是張巡的功勞。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