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字清臣,瑯邪臨沂人也。真卿少勤學業,有詞藻,尤工書。五原有冤獄,久不決,真卿至,立辯之。天方旱,獄決乃雨,郡人呼之為“御史雨”。遷殿中侍御史。楊國忠怒其不附己,出為平原太守。
安祿山逆節頗著真卿以霖雨為托修城浚池陰料丁壯儲廩實乃陽會文士泛舟外池飲酒賦詩。無幾,祿山果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乃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之。玄宗初聞祿山之變,嘆曰:“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得平來,大喜,顧左右曰:“朕不識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得如此!”肅宗至德二年,加御史大夫,旋征為刑部尚書。
盧杞專權,忌之,改太子太師。會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上從之,朝廷失色,李勉聞之,以為失一元老,貽朝廷羞,乃密表請留。又遣逆于路,不及。
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慢罵,舉刃以擬之,真卿不動。希烈遽麾其眾,乃揖真卿就館舍。因逼為章表,令雪己,愿罷兵馬。累遣真卿兄子峴與從吏凡數輩繼來京師,上皆不報。每于諸子書,令嚴奉家廟,恤諸孤而已。希烈乃拘真卿,真卿度必死,乃作遺表,自為墓志、祭文,常指寢室西壁下云:“吾殯所也。”希烈既陷汴州,僭稱帝,使人問儀于真卿,真卿曰:“老夫耄矣,曾掌國禮,所記者諸侯朝覲禮耳。”
興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閹奴與景臻等殺真卿。遂縊殺之,年七十七。貞元元年,陳仙奇使護送真卿喪歸京師。德宗痛悼異常。廢朝五日,謚曰文忠。
(選自《舊唐書·列傳七十八》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安祿山逆節頗著/真卿以霖雨/為托修城浚池/陰料丁壯/儲廩/實乃陽會文士/泛舟外池/飲酒賦詩/
B.安祿山逆節頗著/真卿以霖雨為托/修城浚池/陰料丁壯/儲廩實/乃陽會文士/泛舟外池/飲酒賦詩/
C.安祿山逆/節頗著/真卿以霖雨為托/修城浚池/陰料丁壯/儲廩實/乃陽會文士/泛舟外池/飲酒賦詩/
D.安祿山逆/節頗著/真卿以霖雨/為托修城浚池/陰料丁壯/儲廩/實乃陽會文士/泛舟外池/飲酒賦詩/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御史大夫、尚書、太師等均為古代官職名。唐朝設三省六部,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
B.“遷、出、征、改”均與我國古代官員的任職有關。“征”是指由地方政府推薦,皇帝下詔聘召,有時也稱為特詔或特征。
C.朝覲,指臣子朝拜君主,或附屬國向中央政權朝貢和拜謁,以表示對帝王的尊拜和臣服。另外指宗教教徒拜謁圣像、圣地等。
D.墓志是埋入墓中的記有死者的姓名家世和簡要生平的文字。中國人講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這些都是要寫進墓志,以求人死留名。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顏真卿遇事有決斷。五原有積久不決的冤案,顏真卿到后馬上辨清實際情況。案件判決后,當地原本大旱,竟然下起雨來。
B.顏真卿很有遠見。他在平原任職期間,覺察到安祿山要謀反,就未雨綢繆,他采取的措施果然發揮了作用,受到玄宗的稱贊。
C.顏真卿忠于朝廷,被李希烈拘禁,堅持斗爭,無所畏懼。李希烈稱帝時,因為顏真卿年近八十,不記得稱帝的儀式,被叛賊縊死。
D.顏真卿為人正直。多次受到權臣的打壓排擠也不屈身俯就。盧杞趁著李希烈謀反上奏皇帝派遣顏真卿前往敵軍,要故意害死他。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
(2)累遣真卿兄子峴與從吏凡數輩繼來京師,上皆不報。
參考答案
10.B
11.B (征,是自上而下,由皇帝直接下詔聘召)
12.C (顏真卿是假裝不記得儀式,叛賊殺死他是因為他拒不投降)
13.(1)恰逢李希烈叛變攻占汝州,盧杞就提議說:“顏真卿是全國信服的人,派(他)曉諭他們,可以不動用軍隊。”(會、陷、四方所信、省略、句意,各1分)
(2)(顏真卿)多次派他哥哥的兒子顏峴和隨員共幾批人相繼到京城,皇上都不答復。
(累、凡、輩、報、句意,各1分)
【參考譯文】
興元元年(784)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殺顏真卿,他們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歲。貞元元年(785),陳仙奇出使護送顏真卿靈柩回京城。唐德宗哀悼悲痛超出一般,停止上朝五天,賜謚號叫文忠。
關鍵詞:“顏真卿,字清臣,瑯邪臨沂人也”閱讀答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