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侍陛,字贊宸,江蘇江都人,巡撫綏祖孫。乾隆中,以蔭生授南河山盱通判。歷任宿虹、銅沛、里河、外河同知。以治河績考最,擢湖北鄖陽知府,母憂去官。四十七年,服闋,會河決青龍岡,屢筑屢圮。大學士阿桂督治,以侍陛習河事,疏調赴工。阿桂方與總河議改河之策,決計于侍陛,侍陛曰:“今全河下注,非土埽所能當;欲逆挽歸正道,難矣。但于南岸上游百里外開引河,則不與急流爭,其全勢易掣。以逸待勞,此上策也。”于是定計開蘭陽引河,至商丘歸正河,以侍陛總其事。工成,被詔嘉獎。擢開歸道。時新引河堤初成,溜逼甚險,復于儀封十六堡增開引河。夏汛水至,果分為二派:一由新引河,一由儀封舊城之南達所增引河。又于毛家寨增筑月堤,睢汛七堡建挑水壩,水勢乃暢下,無潰決。五十三年,測河勢將有變,請于銅瓦廂大堤后增筑撐堤,總河蘭錫第以無故興大工難之,固請乃可。次年夏,銅瓦廂內塌,勢岌岌。總河李奉翰新至,視河,曰:“奈何?”侍陛曰:“待其塌多,必大決。今當于堤之下口新筑撐堤內掘開數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則大堤撐堤合為一河直注之力已殺堤乃可保”從之,堤合險平。錫第曰:“君之出奇制勝者,在前之預筑撐堤也。” 侍陛前官銅沛時,亦用放淤平險之法;又在宿虹時,里河淤淺,水將沒堤,效黃河清水龍法,疏其淤而堤安;于徐州城外增筑石工,石磯嘴增爛石,城乃無患。衛河水弱,漕艘不利,掘地引沁以助衛。其應變弭患多類此。嘗論治河之道曰:“河行挾沙,治法宜激之使怒而直以暢其勢,曲以殺其威。守此岸則慮彼岸,治上游則慮下游。”世以為名言。尋補山東運河道,調兗沂曹濟道。以失察,左遷。遂乞病歸。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侍陛習河事,疏調赴工
B.今全河下注,非土埽所能當
C.總河蘭錫第以無故興大工難之
D.水將沒堤,效黃河清水龍法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當于堤之下口新筑撐堤/內掘開數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則/大堤撐堤合為一河/直注之力已殺/堤乃可保/
B.今當于堤之下口/新筑撐堤內/掘開數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則大堤撐堤合為一河/直注之力已殺/堤乃可保/
C.今當于堤之下口/新筑撐堤內掘開數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則大堤撐堤合為一/河直注之力已殺/堤乃可保/
D.今當于堤之下口新筑撐堤/內掘開數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則大堤撐堤合為一/河直注之力已殺/堤乃可保/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黃河水患,唐侍陛之外的官員都束手無策。青龍岡河段決堤,總河只能由侍陛來決策治理;后來河變險,前后總河或責難侍陛,或只是問“怎么辦”。
B.唐侍陛治理黃河水患的主要方法,一是開掘引河,將河水分流,緩解水勢;二是增筑撐堤,即在原大堤后增筑撐堤,又輔之以放淤平險之法,使大堤撐堤合而為一。
C.唐侍陛治水,能夠應變。里河淤積變淺,水將漫過大堤,他采用了疏導淤泥的方法而保證了大堤的安全;衛河水弱,采用引沁水到衛河的措施,使運糧船只暢行。
D.唐侍陛長于治水,功成名就。他因治水有功,曾受皇上下詔嘉獎,累官做到道臺;他的有關治水的言論被人們認為是至理名言,但因在任上失察被降職而告病還鄉。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但于南岸上游百里外開引河,則不與急流爭,其全勢易掣。(5分)
⑵河行挾沙,治法宜激之使怒而直以暢其勢,曲以殺其威。(5分)
參考答案
4.A (習:熟習。)
5.D(語句意思見“參考譯文”)
6.A(說“唐侍陛之外的官員都束手無策”不正確,幾任總河都采納了唐侍陛治理水患的措施,即使總河蘭錫第認為侍陛增筑撐堤是“無故興大工”而責難他,但在侍陛的堅持下還是應允了。)
7.⑴只要在南岸的上游一百里外開引河道,就不跟湍急的水流競力,它的全部水勢也就容易控制了。(句意2分,“但”“爭”“掣”各1分。)
⑵河水流動挾持沙石,治理的方法應該是阻遏它,使之憤怒,然后疏直河道使它的威勢暢通無阻礙,彎曲河道使它的威勢衰微。(句意2分,“激”“暢”“曲”各1分。)
參考譯文:
唐侍陛,字贊宸,江蘇江都人,是巡撫唐綏祖的孫子。乾隆年間,憑借蔭生的身份被授予南河山盱通判。歷任宿虹、銅沛、里河、外河知府副職。因為治理河道的效績考核最好,被提拔為湖北鄖陽知府。因母親去世辭掉官職。乾隆四十七年,服喪結束,恰逢黃河的青龍岡河段決口,多次修筑,多次坍塌。大學士阿桂監督治河,因為唐侍陛熟習治河的事情,上疏調他趕赴工地。阿桂正跟總河商議修改河道的計劃,由侍陛來決定。侍陛說:“現在全部的黃河水向下灌注,并不是土筑的護岸工程能抵擋的;想迎著水將水牽引歸入正道,困難啊。只要在南岸的上游一百里外開引河道,就不跟湍急的水流競力,它的全部水勢也就容易控制了。以逸待勞,這是上策。”于是決定開掘蘭陽段的引河,到商丘再歸入正河,由侍陛總體負責這件事。工程完成后,受皇帝詔令嘉獎。侍陛被提拔為開歸道。當時新的引河堤剛剛建成,小水流迫近非常危險,又在儀封的十六堡增開新的引河。夏天汛期的大水流到這里,果然分為兩支:一支由新的引河流走,一支由儀封舊城流到南達增挖的引河。又在毛家寨增加修筑呈半月形的堤防,睢水汛期時在七堡建挑水壩,水勢就暢通而下,沒有大水沖開堤壩的事情發生。乾隆五十三年,唐侍陛測查到黃河的水勢將有變化,請求在銅瓦廂大堤后增加修筑撐堤,總河蘭錫第認為他無故舉辦大的工程責備他,經過堅決請求才被許可。第二年夏天,銅瓦廂堤壩內部塌陷,局勢岌岌可危,總河李奉翰剛剛到達,視察河道,問:“怎么辦?”侍陛說:“等到它垮塌的多了,一定會有大的潰決。現在應當在大堤的下口重新修建撐堤,里邊掘開幾丈,讓水回溜(水在前進中受阻時,發生回漩的水流現象)進入。進入后一定淤積,淤積后,那么大堤撐堤就合而為一。河水徑直灌注的力量就會減小,大堤就可以保住了。”總河李奉翰聽從了他的建議,二堤合而為一,危險去除。蘭錫第說:“你之所以能出奇計制服水患,在于水患之前預先修筑了撐堤啊。”侍陛以前在銅沛為官時,也曾經使用放淤平險的辦法;又在宿虹時,里河淤積變淺,水將漫過大堤,侍陛仿效治理黃河的清水龍法,疏導了它的淤泥而保證了大堤的安全,在徐州城外增加了筑建石工,石磯嘴增加碎石,城池才免去了禍患。衛河水勢較弱,通過水道運送糧食的船只航行不順暢,就開挖水道引來沁水增加衛水的流勢。他應對變化消弭災患大多類似這種情況。他曾經談論治河辦法說:“河水流動挾持沙石,治理的方法應該是阻遏它,使之憤怒,然后疏直河道使它的威勢暢通無阻礙,彎曲河道使它的威勢衰微。防守此岸就要考慮到對岸,治理上游就要考慮到下游。”世人都把它作為至理名言。不久補任山東運河道臺,調任兗沂曹濟道臺。因為督察有疏失,被貶職,就以生病的借口請求回歸故里。
關鍵詞:“唐侍陛,字贊宸,江蘇江都人,巡撫綏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