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這兩句詩是在埋怨秋風,實際卻襯托出自己急于回家與親人團聚的心情——秋風啊,你真無情,為什么不等我一等,徑自先回洛陽城去了。把人格化了的秋風,形容為無情的秋風,情致深厚。其中蘊含著詩人對于遲歸的不滿,有意在言外的隱痛。
出自張說《蜀道后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注釋
⑴蜀道后期:指作者出使蜀地,未能如期歸家。后期,是落后于所預定的歸期的意思。蜀,今四川一帶。
⑵客心:客居外地者的心情。爭日月:同時間競爭。
⑶預期程:事先安排好日期和行程。
⑷不相待:不肯等待。
⑸洛陽:當時的首都。武則天稱帝后定都洛陽。
譯文
客居思歸的心總在爭取時間,來來往往事先已計劃好日程。
秋風性情急迫竟然不肯等待,搶先回到了我的家鄉洛陽城。
賞析
《蜀道后期》是唐朝大臣張說的詩作。這首詩作于武則天天授年間(690年九月—692年三月),其時詩人任校書郎,曾兩度奉使入西蜀。詩人本已預期規程,卻因事而被迫推遲,因而創作此詩。
此詩前兩句寫作者力爭按時回到洛陽,不料情況突變,秋前回洛陽的希望落空了,表現了心中的悵惘;后兩句作者卻繞開一筆,埋怨秋風無情,不等自己搶先到洛陽去了,抒寫內心感觸,點明題意。這樣避開了率直無味的毛病,把本來無情的秋風人格化了,借抱怨秋風,抒發心中煩惱,含蓄委婉,耐人尋味。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爭日月”,象同時間進行一場爭奪戰。這“爭”字實在寫得好,把處在這種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來了。“來往預期程”,是申說自己所以“爭日月”的緣故。公府的事都有個時間規定,那就要事先進行準備,作出計劃,所以說是“預”。十個字把詩人當時面臨的客觀情況,心里的籌劃、掂量,都寫進去了,簡煉明白,手法很高明。
這十個字又是下文的伏筆。本來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緊湊的,然而詩人回歸之心更急切,他要力爭按時回洛陽。他是洛陽人,在洛陽有家,預期回歸,與家人團聚。
下文忽然來個大轉折:“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不料情況突變,原定秋前趕回洛陽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當然悵惘。然而詩人卻有意把人的感情隱去,繞開一筆,埋怨起秋風來了:這秋風呵,也是夠無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徑自先回洛陽城去了。
這一筆,妙在避開了率直無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風形容為“無情的秋風”。這秋風先至,自然要引起許多煩惱。可以試想,秋風一至洛陽,親人們必然要翹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約的苦衷就更不用說了。淡淡一筆,情致雋永深厚。
關鍵詞:“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的意思及全詩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