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報
外國報館林立,一國多至萬馀家。有官報,有民報。官報宣國是,民報達民情。凡國政之得失、各國之交涉、工藝商務之盛衰、軍械戰船之多少、學術之新理新法,皆具焉。是以一國之內如一家,五洲之人如面語。中國自林文忠公督廣時,始求得外國新聞紙而讀之,遂知洋情,以后更無有繼之者。上海報館自同治中有之,特所載多市井猥屑之事,于洋報采摭甚略,亦無要語。上海道月有譯出西國近事,呈于總署及南北洋大臣,然皆兩月以前之事,觸時忌者輒削之不書,故有與無等。
乙未以后,志士文人創開報館,廣譯洋報,參以博議,始于滬上,流衍于各省,內政、外事、學術皆有焉,雖論說純駁不一,要可以擴見聞、長志氣,滌懷安之酖毒,破捫龠之瞽論,于是一孔之士、山澤之農,始知有神州;筐篋之吏、煙霧之儒,始知有時局,不可謂非有志四方之男子學問之一助也。
方今外侮日亟,事變日多,軍國大計、執政慎密,不敢宣言,然而各國洋報早已播諸五洲,不惟中國之政事也,并東西洋各國之愛惡攻取、深謀詭計,一一宣之簡牘,互相攻發,互相駁辨,無從深匿,俾我得以兼聽而豫防之,此亦天下之至便也。然而吾謂報之益于人國者,博聞次也,知病上也。昔齊桓公不自知其有疾而死,秦以不聞其過而亡。大抵一國之利害安危,本國之人蔽于習俗,必不能盡知之,即知之亦不敢盡言之,惟出之鄰國,又出之至強之國,故昌言而無忌。我國君臣上下果能覽之而動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國之福哉?近人閱洋報者,見其詆訾中國不留馀地,比之醉人,比之朽物,議分裂、議爭先,類無不拂然怒者,吾謂此何足怒耶?勤攻吾闕者,諸葛之所求;諱疾滅身者,周子之所痛。古云士有諍友,今雖云國有諍鄰,不亦可乎?
(節選自《張文襄公選集·勸學篇》)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罕更事、知世變
B.于洋報采摭甚略
C.軍國大計、執政慎密,不敢宣言
D.俾我得以兼聽而豫防之
【答案】C.
【解析】宣言:公開表達。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是作者表明“閱報”的益處的一組是(3分)
①要可以擴見聞、長志氣
④覽之而動心,怵之而改作
A.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②指的各國報紙內容;③指的是當時輿論形勢;⑤指的是閱報者的狹隘的情緒。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主要論述了閱報對于擴張見聞、伸張志氣、增長學問、促進新風、革除陋習、強盛國家的益處,是作者維新除弊思想的具體體現。
B.作者在文中比較了同治年間中西報紙的不同,批評上海報紙登載本地新聞真實性和時效性差,肯定了乙未年后各地翻譯外國報紙文章的舉動。
C.文章運用了正反結合論證的方法,以齊桓公不聞病而死,秦不聞過而亡的歷史事實和人需要諍友的古語,論證國需要諍鄰的道理,以史鑒今,說服力強。
D.作者認為“方今之世”閱報的主要作用是知道自身的弊端、不足,這種不足國人或是不能全知,或是知而不敢言,從理論高度分析閱報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B項應為批評登載外埠消息、摘譯外報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吾更益以二語曰:寡交游、得切磋。
(2)我國君臣上下果能覽之而動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國之福哉?
(3)勤攻吾闕者,諸葛之所求;諱疾滅身者,周子之所痛。
【答案】(1)我又拿兩句話添上:(即使)交往少,也可以(借此)得以相互研討。
考點:“益”,介賓短語后置句式,句意通順各1分。
關鍵詞: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