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年,字滄洲,湖廣湘潭人。康熙三十年進士。授浙江西安知縣,當兵后,戶口流亡,豪強率占田自殖。鵬年履畝按驗,復業者數千戶。烈婦徐冤死十年,鵬年雪□枉,得罪人置諸法。禁溺女①,民感之,女欲棄復育者,皆以陳為姓。四十二年,圣祖南巡閱河,以山東饑,詔截漕四萬石,令張鵬翮選賢干吏運兗州分賑,以鵬年董事,全活數萬人。
(選自《清史稿·列傳六十四》,有刪改)
① 鵬年雪□枉
② 舉鵬年,上意□釋
參考答案
5C “系”在此處應為“被拘囚”。
6A 根據文意,第一處應為“她的”,用“其”最合適,“之”一般不作領屬性代詞。第二處意為“皇帝的怒意才慢慢平復”或“皇帝于是漸漸平復了怒意”,填入介詞“乃”最合適。第三處,應填入介詞“以”,憑借,句子譯為“憑借蘇州知府的身份代理江寧布政使”,“署”是動詞,代理。“為”表示擔任,動詞,此處應填入一個介詞。
7C 根據文意即可判斷。
8C 原文“上頷之”,意為“皇帝點頭表示同意”,C選項的“皇帝沒有聽取他的意見”與原文不符。這句話的正確意思是:皇帝與李光地談論阿山為官,李光地認為阿山辦事干練,廉潔奉公,只是在彈劾陳鵬年這件事上冒犯了輿論。李光地并非“彈劾陳鵬年觸犯清議”。
9.【翻譯與問答】(10分)
(1)①南市樓是以前的狹邪之地,陳鵬年因此犯了大不敬的罪。(“故”,以前的,1分。判斷句式,1分。坐,犯了…罪,1分。“狹邪地”,翻譯為“妓院”“青樓”也可以。)
②巡撫張伯行非常看重陳鵬年,事情無論大小,都依靠他來裁定處理。(“雅”,非常,1分,意為“向來”“平素”也可得分;“無”,無論,1分。巨細,大小,1分。倚,依靠,依賴,1分。)
(2)① 百姓感激陳鵬年禁止溺死女嬰,后被養活的女孩改姓陳。② 陳鵬年被誣告下獄,江寧的百姓為鵬年打抱不平,呼號著舉行罷市,有一千來名生員建造了幡旗,要舉著旗子到衙署門前叩門抗議。③ 每當鵬年被罷官審問,百姓不論老幼,停止買賣,聚在一起痛哭,并且紛紛持酒慰問。(答對一點2分,兩點3分。)
參考譯文:
陳鵬年字滄州,湖廣湘潭人,康熙三十年考中進士。授任浙江省西安縣知縣。這時正當戰亂后戶口流亡,豪強們相率霸占田地謀求營利生財。鵬年親自到田里察看按驗,歸田于民,獲得自己的田地、恢復生產的人家達數千戶。姓徐的烈女已經冤死了十年,鵬年為她昭雪了冤屈,抓獲了真正的罪人,繩之以法。因為受重男輕女陋習的影響,當地人生下女孩有的就扔到河里淹死,鵬年禁止溺死女嬰,百姓很感激他,原來想扔棄,后來又養育起來的女孩,家人都叫她改姓陳。康熙四十二年,圣祖南巡,過了黃河,因為山東一帶遭了饑荒,詔令把漕運的糧截留了四萬石,命令張鵬翮選擇有才能的干吏,運糧到兗州分賑給饑民,張鵬翮讓鵬年督辦此事,全活了幾萬人。
不久升任江寧知府。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又到南方巡行,總督阿山召集屬吏們商議要增加地丁稅的加征額,為皇上的南巡作供給,鵬年極力堅持不可以,事情便擱置起來,于是阿山懷恨在心。后來讓鵬年主辦龍潭行宮的事宜,皇帝的侍從們向他征求饋送,他全不答應,忌諱他的人便用流言蜚語來中傷他。恰遇辭官的大學士張英入對于皇上,皇上詢問有關江南廉吏的情況,張英便推舉了陳鵬年。于是皇上便釋去了對他的懷疑。阿山又上疏彈劾鵬年收受專營官鹽商人的年終饋送,侵吞龍江關的稅銀,無故枷綁和責罰關上的役夫,鵬年因而被罷官,關押在江寧獄里。皇帝命令桑額、張鵬翮與阿山一起審問他,江寧的百姓為鵬年打抱不平,呼號著舉行罷市,有一千來名生員建造了幡旗,要舉著旗子到衙署門前叩門抗議。陳鵬年曾經在南市樓故址修建了“鄉約講壇”,每月初一宣講皇帝教化圣意,并且為它寫了榜額名叫“天語丁寧”。南市樓是以前的狹邪之地,陳鵬年因此犯了大不敬的罪。被判死刑。皇帝與李光地談論阿山為官,李光地認為阿山辦事干練,廉潔奉公,只是在彈劾陳鵬年這件事上冒犯了輿論。皇帝點頭表示同意。后經審問,陳鵬年因罪免官但免除死刑,被征入武英殿編修圖書。
康熙四十八年,陳鵬年以蘇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職務,巡撫張伯行非常看重陳鵬年,事情無論大小,都依靠他來裁定處理。總督噶禮與張伯行有矛盾,因此忌恨陳鵬年。后來,噶禮將鵬年的《虎丘詩》密奏給皇帝,認為詩歌滿懷怨恨,想要羅織罪名,皇帝下諭說:“噶禮曾上奏說陳鵬年詩語狂悖,宵小的伎倆,大概都是這樣。我怎么會受到他們這些人的欺騙。”于是拿出詩給在場的群臣共同觀看。
陳鵬年廉潔實干,很有才能,百姓愛戴他。每當鵬年被罷官審問,百姓不論老幼,停止買賣,聚在一起痛哭,并且紛紛持酒慰問。聽說赦免詔書下達,他們就焚香向北而跪,高呼萬歲,聲音震天。雍正元年病重,皇帝派御醫前去診視,不久病逝。皇帝聽到后告諭人們:“鵬年積勞成疾,死在公所里。聽說他家里有八十歲的老母親,房子里空無所有,好像一個懸掛的石罄,十分貧窮,這真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賢臣。”
關鍵詞:“陳鵬年,字滄洲,湖廣湘潭人”閱讀答案及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