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學,善隸書,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覽眾書,與瑯邪趙昱、東海王朗俱發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與朗共論舊君諱事,州里才士陳琳等皆稱善之。刺史陶謙舉茂才,不應,謙以為輕己,遂見拘執。昱傾身營救,方以得免。
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5.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6.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7.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參考答案
4.B(“宗”的意思是“尊奉”)
5.C(均為副詞,才。A 連詞,表承接,并且/連詞,表并列,和;B 介詞,用/連詞,表修飾;D 介詞,因為/介詞,替)
6.D(“置之不理”“反而”錯,孫權對張昭的勸解表示了慚愧之意,因而才造射虎車繼續狩獵)
7.(1)(5分)刺史陶謙推舉張昭為茂才,(張昭)卻不應召,陶謙認為他輕視自己,于是(張昭)被陶謙拘禁。趙昱竭力營救,(張昭)才得以幸免。(大意正確3分,落實“舉”“方”各1分)
(2)(5分)擔任丞相事情繁雜,而他這個人性情剛烈,(如果)他的話(官吏們)不聽從,就會產生怨恨責怪,這樣不是對他有好處的作法。(大意正確3分。落實“興”“益”各1分)
文言文譯文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蘇銅山縣治)。自幼好學,善寫隸書,跟隨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博覽群書,和瑯邪趙昱、東海王朗,都有名聲,彼此很友善。二十歲被推舉為孝廉,不去就任。和王朗共同議論舊君名諱的事情,同州里的才士陳琳等人都稱贊他。刺史陶謙推舉他為茂才,他不接受,陶謙認為他輕視自己,于是就逮捕了他。趙昱盡力營救,他才能免罪。
孫策創立帝業時,就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郞將,入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就好像并肩共事的舊友一樣,不論政治或軍事,孫策全都托付給張昭辦理。張昭每次接到北方士大夫的書信,都一致贊揚張昭,張昭想緘口不說出來,則害怕有私情,說出來又恐怕不恰當,進退不安。孫策知道此事,歡笑著說:“從前管仲做齊相,說一就是仲父,說二也是仲父,而桓公就成為霸者之主。現在子布賢能,我能夠任用他,那么統一天下的功業不就在我身上了嗎?” 孫策彌留之時,把弟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領眾屬下立了孫權,加以輔佐。
孫權每次去打獵時,常常騎著馬射殺老虎,老虎也常突然向前攀住馬鞍。張昭變了臉色向前說道:“將軍哪里值得這樣做呢?做一個人君的人,是說能駕御英雄,任用群賢,哪里是說在原野上馳逐,和猛獸一較勇力的呢?一旦發生禍害,怎奈天下人的嘲笑?”孫權向張昭道歉說:“年紀輕,考慮事情不夠深遠,這件事我對您覺得很慚愧。”但孫權還是不能罷手,他就制作一部射虎車,開個方洞,中間不加蓋子,一人駕駛,自己在車中射殺老虎。時常有離群的猛獸侵犯車子,每次孫權都用手去搏擊,當作樂事,張昭雖然極力進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孫權在武昌(今湖北武昌縣治),登釣臺,喝酒大醉。孫權命人用水噴灑群臣說:“今天暢快痛飲,只有醉倒臺中,才可以停止。”張昭正色不說話,走出去,坐在車里。孫權派人叫張昭回來。說道:“為了一起作樂而已,公為什么發怒呢?”張昭答道:“從前紂王積糟成丘,以酒為池,長夜痛飲,當時也以為很樂,并不認為是壞事呀。”孫權默默無言,臉色慚愧,就停止了酒會。起初,孫權要設立丞相,眾議歸屬張昭。孫權說:“現在天下多事,統領的人責任重大,這樣,并不是對他優厚啊!”后來孫邵死了,百官又推舉張昭,孫權說:“孤豈是對子布有所私愛呢?擔任丞相的事很煩雜,而此公性情剛直,臣下所說的話,他不采納,就會產生怨責,這樣并不是對他好呀!”就用了顧雍為相。
關鍵詞:“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