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李白的《送友人尋越中山水》
聞道稽山去,偏宜謝客才。
千巖泉灑落,萬壑樹縈回。
東海橫秦望,西陵繞越臺。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八月枚乘筆,三吳張翰杯。
此中多逸興,早晚向天臺。
聽說你將去游覽會稽山,那里最適合你這樣才比謝靈運的人。
會稽山有千巖競秀與飛瀑懸泉之奇景,峰巒、山谷在綠蔭之中曲折環繞。
高峻的秦望山遙對著茫茫東海,古老的西陵城環繞著巍巍越王臺。
八百里鏡湖的水面明澈如鏡,洶涌澎湃的潮水打來好似雪山傾倒。
您可以拿起枚乘之筆及張翰之杯,以抒發越中山水間的興致感慨。
或早或晚再往天臺山一游,那里的仙境詩趣更適合您的豪情逸懷。
越中:指越州會稽郡治(今浙江紹興),春秋時期越國曾建都于此。
聞道:聽說。
稽(jī)山:即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
偏宜:最宜,特別合適。謝客:即謝靈運,乳名客兒,故稱。此處借指友人。
萬壑(hè),形容峰巒、山谷極多。
縈(yíng)回,曲折環繞,盤旋往復。漢應玚《馳射賦》:“爾乃縈回盤厲,按節和旋。”
秦望:山名,在紹興市區東南,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曾登上此山以望南海,故名。王琦注:“施宿《會稽志》:‘秦望山,在會稽縣東南四十里,舊經云眾嶺最高者。’”
西陵:春秋越國范蠡所筑固陵城遺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西。
越臺:即越王臺,越王勾踐所建,在會稽山上。
湖:指紹興鏡湖。
“八月”句:用《七發》中所寫八月觀濤事。
枚乘(chéng),西漢辭賦家。其賦作《七發》云:“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
張翰杯:西晉名士張翰,字季鷹,縱酒任誕,時人號為“江東步兵”,自言“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世說新語·任誕》)。另《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逸興:超逸豪放的意興。《藝文類聚》卷一引晉湛方生《風賦》:“軒濠梁之逸興,暢方外之冥適。”
早晚:何日,幾時。天臺(tāi):即天臺山,在今浙江臺州。
李白曾多次到達浙江,在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就有數次入越的記載,因此他對越中山水景物比較熟悉。此詩極度贊美的越中的青山秀水及風物美食。《送友人尋越中山水》此詩寫作時間及所送友人均已無考。
《送友人尋越中山水》是一首送別詩,但此詩并非重在表現送者與行者的離別之情,而是贊美了越中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的詩才逸興。
開篇“聞道稽山去,偏宜謝客才”,作者把友人的才干比作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毫不掩飾地對友人才干加以贊賞。
接著“千巖泉灑落,萬壑樹縈回”兩句化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的語句,以描述會稽山水之美。李白另一首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也有類似的句子:“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東海橫秦望”至“濤白雪山來”四句高度概括了越中美景。作者在選景上既選擇有代表性的勝地,如“東海橫秦望,西陵繞越臺”;又注重捕捉真切的山水畫面,如“湖清霜境曉,濤白雪山來”。尤其是“湖清”兩句,一方面寫小舟前行,另一方面寫大浪從對面排沓而來,相向而動,強化了大浪的動感,讓人驚為雪山傾倒,體現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八月枚乘筆,三吳張翰杯”兩句,運用枚乘筆、張翰杯兩個典故贊美友人的文才與逸興。這兩個典故主人公都是江南籍文學家,很貼合詩意。這里的用典不僅為江南山光水色增彩,而且使之增加了悠久文明的意韻。最后“此中多逸興,早晚向天臺”,點出作者對越中美景的獨特感受。
整首詩里表現出了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
在詩中,詩人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氣;他神游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上的奔馳的駿馬。詩人一掃世俗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浪漫、癲狂、愛恨情仇,寂寞與痛苦、夢與醒,他的豪氣義氣,他的漂泊,全都達于極端。他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
李白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