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zhì rén shì tiān , mò ruò sè 。
治人事天,莫若嗇。
fū wéi sè , shì wèi zǎo fú ;
夫為嗇,是謂早服;
zǎo fú wèi zhī zhòng jī dé ;
早服謂之重積德;
zhòng jī dé zé wú bù kè ;
重積德則無不克;
wú bù kè zé mò zhī qí jí ;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mò zhī qí jí , kě yǐ yǒu guó ;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yǒu guó zhī mǔ , kě yǐ cháng jiǔ ;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shì wèi shēn gēn gù dǐ , cháng shēng jiǔ shì zhī dào 。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沒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
治理國家,要像保護自然一樣順其自然(萬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任由它自生自滅咱們不加以干擾),所以只有這樣才能盡早順從“道”。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只有早順“道”而行才能多積“德”,只有多積“德”才能“無不克”,只有“無不克”才能達到大道無窮,只有大道無窮才能達到安邦治國,只有以道為治國之本,立國之母國才能達到長治久安。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所以這樣的國家才是深根固柢,她的根植于長生久視之道。
本章講治國與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從文字上看,老子講了與別人不同的這樣一個道理,他把吝嗇當作人修身養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頌揚,而不是專指財物的愛惜。老子認為,吝嗇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積蓄、養護、厚藏根基,培植力量。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嗇”,只有積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這就與圣人治國聯系到一起了。這里,把“嗇”解釋為節儉也可以,因為就老子而言,他十分重視“儉”德,這也是道家一貫的思想特征。
[長篇大論]
墨子論度
鄭人是墨子的學生。他謹遵師誨,墨守成規,然而買鞋的事卻惹出了大笑話。在眾人的譏笑聲中鄭人百思不得其解,是老師錯了?還是自己有問題?最后他只好向自己的老師求解。
墨子問明了原委,連連搖頭。鄭人問:“老師,我寧信度,不信足,有什么錯嗎?”
墨子思索了片刻:“寧信度,不信足。這種說法并不為過,但是你真的這么認為嗎?”
鄭人疑惑了:“當時我是這么認為的,但現在。現在……”
“你當時就不是這么認為的。”墨子斷然否定了他的說法:“寧信度,不信足。說明度比足更重要,如果你真的這么認為。那么你到集市上去的時候為什么帶著足,卻沒有帶度?你把度忘了,說明你并不重視度,如果你真的帶了度就不會惹出這么大的麻煩。”
“其實我覺得度是不需要的,我自己帶著足不就夠了嗎?”鄭人不解。
墨子仰天長嘆:“我追求的是天下之度啊!凡事皆有度,我們的任務是去制定度,然后讓所有的人都去遵守它,這才是我們墨家的精髓。你帶著一枚度去買鞋,這顯得很不方便,也沒必要,可是如果你讓別人幫你買鞋,度的作用可就大了。推而廣之。如果我們將天下人之足皆一一測量,然后按其大小分成若干等次度,以甲乙丙丁名之,然后使人人皆知自己之度,這樣一來以后買鞋只需記得自己的度名就夠了,用不著每次買鞋都要測量一次。這樣才能從復雜走向簡單。人人有度才是我們真正的追求,廣而言之:我們要做到寧信度,不信人。”
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氣、養護身心。對“天”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為保養天賦。
2、嗇:愛惜、保養。
3、早服:早為準備。
4、重積德:不斷地積德。
5、有國之母:有國,含有保國的意思。母,根本、原則。
6、長生久視:長久地維持、長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