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rén zhī shēng yě róu ruò , qí sǐ yě jiān qiáng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cǎo mù zhī shēng yě róu cuì , qí sǐ yě kū gǎo 。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gù jiān qiáng zhě sǐ zhī tú , róu ruò zhě shēng zhī tú 。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shì yǐ bīng qiáng zé miè , mù qiáng zé zhé 。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qiáng dà chù xià , róu ruò chù shàng 。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關鍵詞:老子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后就會變的僵硬。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生時是柔脆的,死后就要干枯了。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所以堅強與死是同類的,柔弱與生是同類的。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所以用兵逞強必遭滅亡,樹木粗壯必遭砍伐。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凡強大反居下方,凡柔弱反而居上方。
這一章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反復說明這樣一種觀點:柔弱勝剛強。老子向來主張貴柔、處弱,他從直觀的認識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時,身體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堅硬了,草木初生之時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枯槁。這種直觀的、經驗的認識,可以說是老子處弱、貴柔思想的認識論之根源。
[長篇大論]
老子本章告訴大家,強壯的未必是好事,現實中的第一并不一定是好事(心中無敵無敵于天下)
人的聲氣
有一學僧請示盤珪禪師道:“我有一個天生的毛病-氣短心急,曾受師父指責,我也知錯要改,但因心急已成為習氣,始終沒有辦法糾正,請問禪師,您有什么辦法幫我改正習氣呢?”
盤珪禪師非常認真的答道:“你心急的習氣,如果能拿出來,我?guī)湍愀恼?rdquo;
學僧道:“現在不會心急,有時會忽然跑出來。”
盤珪微微一笑道:“那么,你的心急,時有時無,不是習性,更不是天性;是你觸境而生的,本來沒有,因境而生。若說父母生給你的,你是太不孝了;父母生給你的,只有佛心,其它沒有。”
盤珪禪師一生接待學人,不說佛法,不說禪法,只是要求你自己應具有的佛心和高貴的道德。
后來,盤珪禪師圓寂后,一位住在寺院旁的盲人對參禪的學僧說道:“我雖是瞎子,看不到對方的面孔,但卻能從對方說話的音聲判斷他的性格。通常,我不但可以在一個人對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語中,聽出他的嫉妒聲氣,也可從他對不幸者或失敗者所發(fā)出的安慰語中,探出他的得意和滿足聲氣,彷佛他可從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許多的利益似的。但是,在我所有的體會中,盤珪禪師對人說話的聲氣始終是真誠無偽。每當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時,我只聽到快慰的聲氣;而當他向人一吐愁腸時,我只聽到愁苦的聲氣。那種聲氣,完全從他的佛心中流露出來的,那佛心,就是他父母生的。”
學僧聽后,一面否認盲者的話,一面贊美盤珪禪師道:“我們老師的佛心,不是父母生的,那是他本有的。”
把一切好的都歸之于父母生的,這會失去自己的本性,把一切壞的都歸之于父母生的,這也會被說為不孝。好和壞,是習性,不是本性,既非與生俱來,也非父母所生。假設有人問:“佛陀是誰生的?”答以“佛陀是摩耶夫人生的”,此話錯也,悉達多太子是摩耶夫人生的,而佛陀則是從般若生也,所謂“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即此義也。
1、柔弱: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
2、堅強:指人死了以后身體就變成僵硬的了。
3、草木:一本在此之前有“萬物”二字。
4、柔脆:指草木形質的柔軟脆弱。
5、枯槁:用以形容草木的干枯。
6、死之徒:徒,類的意思,屬于死亡的一類。
7、生之徒:屬于生存的一類。
8、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一本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