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tiān zhī dào , qí yóu zhāng gōng yú ?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gāo zhě yì zhī , xià zhě jǔ zhī ;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yǒu yú zhě sǔn zhī , bù zú zhě bǔ zhī 。
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tiān zhī dào , sǔn yǒu yú ér bǔ bù zú 。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
rén zhī dào , zé bù rán , sǔn bù zú yǐ fèng yǒu yú 。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
shú néng yǒu yú yǐ fèng tiān xià , wéi yǒu dào zhě 。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shì yǐ shèng rén wéi ér bù shì , gōng chéng ér bù chù , qí bù yù jiàn xián 。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那么,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
(道法自然)自然規律,就猶如射箭一樣,弓位高了就往下壓一壓(高者抑之),弓位低了就往上抬一抬(下者舉之)。用多余去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人之道(規律),則不是這樣。它是損不足去奉多余。什么樣的人才能用有余去奉天下呢?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唯有有道者。因此圣人為而恃,功成而不處,不會去想在眾人面前立賢名,以均天下。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種朦朧的、模糊的平等與均衡思想。這是他的社會思想。他以“天之道”來與“人之道”作對比,主張“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現象歸之于“損有余而補不足”,因此他要求人類社會也應當改變“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效法自然界的“損有余而補不足”,“損有余以奉天下”,體現了他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因而,這一章是七十四章、七十五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這一思想的繼續和發展,表達了老子對統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對老百姓生活艱難困苦的同情。所以,這是《道德經》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長篇大論]
人死只有業隨身
從前有位最富有的人,他一生最歡喜珠寶和金銀,可以說‘珠寶滿倉庫,金銀堆成山。’成為世界第一大富翁。因為他最歡喜金銀珠寶,所以他的大兒子,名叫鉆石,二兒子名叫金子,三兒子名叫銀子,小兒子則名叫業障,不知為什么緣故。
他一生愛錢如命,吝嗇成性,不肯布施去救濟窮人。自己享受,天天美食,大魚大肉填肚子。可是吃來吃去,腦滿腸肥,成為大肚子,于是乎便患了高血壓,不久就中風(腦溢血),半身不遂,行動不便,臥床不起。可是他舍不得花錢請護士照顧,所以想叫自己四個兒子輪班侍候。這樣既省錢又得天倫之樂,不料大兒子、二兒子以及三兒子皆反對,只有小兒子細心照料。不久,小兒子也罷工,不管他了。
這位最富有的人,就這么一氣之下,病勢就加重了,到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又想,我自己到陰間去,無人作伴,這太寂寞了。于是想叫大兒子陪他去,乃喚大兒子到病床前,說:‘鉆石!我快要死了,感覺一個人太寂寞,你能不能陪爸爸一起去死呢?’大兒子一聽,便皺眉頭地說:‘爸爸您老糊涂了,我怎能陪您去死呢?’說完揚長而去。
他又喚二兒子到病床前,便說:‘金子!爸爸對你很好,很疼愛你,我現在快要死了,你可不可以陪伴我死呢?’二兒子一聽,把眼睛一瞪的說:‘豈有此理!要死就快點死,不要發神經!’乃怒氣沖沖的走了。
他又喚三兒子到病床前,便說:‘銀子!我對你不錯,你所要求的事,爸爸皆滿你的愿。今天爸爸要死了,希望你陪爸爸一起去死。’三兒子一聽,大發雷霆的吼叫:‘你這個老東西!我應該把你打死,免得作怪。’說完之后,轉身就走,還狠狠地說:‘你真應該死!’
這時,無有余策,這個富有的人,便很悲哀地痛哭流涕向小兒子說:‘業障!我雖然不愛你,可是你是我的小兒子,你愿不愿意跟著我去死?’小兒子不加考慮,很慷慨地說:‘我愿意陪爸爸一起去死,您到什么地方去?我跟您到什么地方去,免得爸爸一個人太寂寞。’富人一聽,心里很舒服,兩眼一閉,兩腿一伸,到閻王殿去報到,結束一生。
這個公案,警惕世人,不要貪戀紅塵,無常轉瞬即至。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弱病老。
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人生在世,莫待老來方學道,試看那些孤墳,盡是少年人。不要留戀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好像這個富有的人臨死時,金銀珠寶帶不去,只有業障陪他去,這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要趕快覺悟,發菩提心,修無上道,才能了生脫死,沒有白來這世界一趟,不要再糊涂一輩子。切記這兩句話,把它作為座右銘:轉自
見事省事出世間, 見事迷事墮沉淪。
有首偈頌,說的道理很正確,今天不妨說出來作為參考,仔細的研究,有一番哲理在其中。是這樣說的:
魚在水里躍,人在世上鬧; 不知為善德,虧心把孽造。
金銀堆成山,閉眼全都撂; 空手見閻王,愧心把淚掉。
業和情
六道輪回,就是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按照業的輕重和情的深淺來判斷。所謂‘業重情迷’,這種人死后墮地獄。所謂‘業深情癡’,這種人死后作餓鬼。所謂‘業重情濃’,這種人死后轉畜生。業越輕,情越淺,便往生于三善道。到‘業盡情空’的時候,便是圣人。
業重,就是時時刻刻存著邪知邪見,不怕因果,見利忘義,做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迷,就是遇到感情,沒有智慧,便著迷了。所謂‘理智控制不住感情’,任其發展,便鑄成大錯。這類眾生,將墮落在地獄里。這種業太重的人,就是佛菩薩來耳提面命,來教化勸說,他也不會聽的。真理他不聽,只信邪理,這一類的眾生,雖然做人,可是無藥可救。
業深情癡的眾生,他的業障雖然很深,但是沒有那樣的重。遇到感情便糊涂了,分別不出是道、不是道?是法、不是法?境界一來,便隨著境界轉了,轉到什么地方去呢?轉到餓鬼道去,到那時候,悔已晚矣!
業重情濃,業障雖重,猶比入餓鬼道者較輕點;情感雖濃,還比入餓鬼道者較淺一點;這種人,將來轉為畜生,受各種不同的痛苦,其苦不堪設想。
‘業’是一種最公平的懲罰,墮落不墮落,乃由感情來分別。只知有情,不知有智這種人,將來一定墮落在三惡道中,這是毫無疑問的。你存什么心,就到什么道中去。修道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明眼善知識一看便知,將來他會墮落在哪一道中受生。
凡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業障。障礙你不能上升,乃至障礙你出不了三界。凡是對著境界而生出執著,就是情感。見到境界,便生執著,這皆是情感的作用。諸位要深自警惕,不要被情感所牽而不能出離,當知‘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盼共勉之!
1、人之道:指人類社會的一般法則、律例。
2、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陳鼓應先生認為這三句與上文不連貫疑為錯簡復出。此處仍予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