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心懷好意,有人卻尖酸刻薄,我泰然處事,有人卻無故挑釁,這樣的事情必然讓人很不舒服。但面對這樣的情況,處于尷尬境地的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應對?
面對挑釁,我心不動
面對挑釁,我心不動
《王陽明年譜》中曾記載說:“某之居此,蓋瘴疬蟲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游,日有三死焉。而我居之泰然,蓋在于我無動于心。”對于主動挑釁的人,也許陽明先生的“無動于心”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508年,王陽明在貴州龍場創建心學后,開始廣招門徒,傳授心學。一時間,整個貴州轟動。思州太守認為王陽明的聲譽太大,尤其是王陽明對他這位官場大家置若罔聞,所以很是生氣,于是派了許多人討上門來。當來人看到王陽明面對他們并沒有表現出驚慌失措,反而不卑不亢時更加生氣。他們指責王陽明,到龍場多日卻沒有眼力,不去拜見太守,反而在這里裝神弄鬼,搞非法集會。王陽明此時正準備用心學的力量讓他們屈服,可聽課的人卻搶了先,他們把來的人毆打了一通。
思州太守對此氣沖斗牛,發誓要給王陽明好看,但王陽明的一位老鄉、思州的按察副使毛應奎安撫了太守,并且給王陽明寫了封信,要求他給太守叩頭認罪。
王陽明給他回了封信,這封信是最見心學“不動心”功夫的,而且是對付挑釁者最銳利的武器。王陽明在信中主要談了三點。龍場斗毆事件當然是來挑釁的人吃了虧,所以王陽明先做高姿態,給思州太守一個臺階下:流氓來鬧事,肯定不是太守的意思。既然不是太守的意思,那就證明他沒有用心,心外是沒有任何事的,所以,這件事跟太守無關。即跟大守無關,也就是跟我無關,我與太守沒有任何沖突,所以根本不存在我向他太守謝罪的問題。
第二點:磕頭雖然是家常便飯,但也有規矩的。如果不該磕而磕或者該磕卻不磕都違反規矩,很顯然,第一點我就說了,我屬于不該磕頭而卻要去磕頭的那一種。
第三點:你當我是軟柿子嗎?我來到龍場后,什么沒有見過?天上飛的吃肉的鳥,地下跑的舔臉皮的狗熊,土里鉆出來的毒蟲,漫天的毒霧,我如果不是命大,一日都死三次了。可你看我現在對這些困難很不動心。思州太守真要是加害我,那我只能當他是狗熊、毒蟲了。既然是狗熊和毒蟲,我豈能動心?
這是王陽明第一次發揮心學的力量小試牛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遇到向自己挑釁的人,我們和他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些矛盾。當這種人向你發動進攻時,你第一要做的就是千萬不要先動心,一旦動心,你的情緒就會發生波動,理性思維就會受影響,就會做出錯誤的決策。只有不動心,才能找出最合適的應對“心”法,歸根結底,不動心就是把自己挪移到事情之外來看待事情。告訴自己:這件事其實跟自己無關,用這種心念重新回到心上來,用心的力量加以解決。
不動心就是把自己挪移到事情之外來看待事情
不動心并不是退縮,而是面對挑釁者時不要動怒,是要在敏銳觀察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柔和反應。至于面對挑釁是否反擊,如王陽明所說,聽從你心靈的命令。
面對挑釁,隨機而動,心智成熟的人,永遠都是在外界事物干擾自己時而不動心的人。誰能達到“不動心”的境界,誰的內心就能在大榮大辱面前“巋然不動”,并在“巋然不動”中隨機而動,用心的力量巧妙地解決問題。
在王陽明平定了寧王朱宸濠叛亂后,以張忠和許泰為代表人物的一些人進入南昌城,希望能在朱宸濠這個老巢中大賺一筆。他們當時的身份是處理寧王余孽特別大使。接待他們的正是攻陷了南昌城的王陽明本人。
按政府規定,身為江西地方官(南贛巡撫)的王陽明應該去拜見兩位中央特使大人。張忠特意給王陽明設立了下方的旁席。王陽明面不改色直接走到上席坐下,然后用親切的口吻招呼張忠等人坐下方的旁席。張忠這位劉瑾的同行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王陽明卻不動聲色、心平氣和地指點他們:這是正常的官場交際禮節。我是政府官員,你們是宮廷官員,你們的品級比我的要低,你們坐在那位子難道有錯嗎?
許泰和張忠驚懼,二人平生第一次遇到了對手。對此,兩人心聲懷恨,決定報復。他們派人到王陽明家門口破口大罵,每十人為一組,一組罵半個時辰,有人專門送飯送水。第二天準時準點到現場報到。這些罵人的人都是中央軍,他們罵得起勁的理由是,王陽明把他們的功勞占了。王陽明“此心不動”,以靜待動,隨機而動。王陽明這招很快發生效力:城里的老百姓不干了,他們組成龐大的罵人組織,來對抗那些中央軍,甚至準備動用暴力。
王陽明對百姓說,這些人之所以這樣叫罵得厲害,是因為跋山涉水來到陌生之地,水土不服,思念家鄉,只是發泄情緒。咱們應該將心比心,體諒別人的難處。
將心比心,體諒別人的難處
王陽明不僅這樣說,還把這些話寫到布告上,廣而告之。中央軍看到這些布告后,自慚形穢,思鄉之情真的被挑起,一哄而散。王陽明一見成效,立即出第二招:下令南昌舉行祭祀祖先禮。中央軍看到南昌城里到處都是招魂的白幡,一片哭聲,馬上就動了思鄉之情。當張忠與許泰發現自己的軍隊人心渙散時,挽救已晚。沒有了軍隊的配合,他們就不能在南昌城中打砸搶,不能打砸搶,就沒有財富流進口袋,他們在南昌城的意義就蕩然無存。
許泰和張忠等人沒有撈到實惠,二人這口惡氣真是難出。臨走之前,他們必須讓王陽明出一下丑。在二人眼中,王陽明是個書生,騎馬射箭肯定一塌糊涂。張、許二人把王陽明硬是邀請到訓練場,遞過去一張弓:“來,射一箭。”王陽明站在那里,面無表情,一動不動。二人掩嘴而笑,笑聲狂妄。王陽明就在這二人放肆的笑聲中,突然舉弓,一個漂亮的亮相后飛速射出三箭,三箭全中靶心,訓練場上先是一片寂靜,接著就是雷鳴般的歡呼聲。
張忠、許泰被震在當場,王陽明溫和地把弓還給張忠,微微一笑。這一次,王陽明面對挑釁,運用的應對策略師是展示自己的能力。
面對挑釁,運用的應對策略師是展示自己的能力
在平定寧王叛亂時,王陽明曾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兵法的要義。他說心會經常處于“妄動”狀態,即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在心中炸響,這時我們的行動就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面對別人的挑釁,我們的心也會容易處于“妄動”,此時我們隨心而動的決策很可能會中了挑釁之人的圈套或者導致雙方矛盾升級,所以面對挑釁,我們不妨學一學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努力“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關鍵詞: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