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8年,已是風燭殘年的杜甫,在長江之畔寫了一首詩,送別自己的遠房表弟。
正解柴桑纜,仍看蜀道行。
檣烏相背發(fā),塞雁一行鳴。
南紀連銅柱,西江接錦城。
憑將百錢卜,飄泊問君平。
詩圣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讀到最后兩句,小表弟自知這輩子是趕不上表哥了。
不過他沒想到的是,40年后自己的兒子,不僅繼承了表叔“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歌法統(tǒng),還一舉接過了唐詩的熊熊火炬,并照耀后人逾千年。
這個小表弟,叫李晉肅,歷史上籍籍無名。
可他的兒子,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詩壇上,卻闖出了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平起平坐的名頭。
01
與表兄一別22年之后,李晉肅最小的兒子在河南昌谷縣出生了。
孩子一出世,就嚇了他一跳。
因為長得實在太丑了。又黑又瘦,兩道眉毛連城一條直線,一只鷹鉤鼻突兀地聳在臉上,完全沒有中原人方面大臉的氣象。
請算命先生一測生辰八字,更糟了。“這孩子命途坎坷,怕是難以撐過而立之年。”
李晉肅急了眼,算命先生出了個主意:給孩子取個吉利點的名字吧,或許還能沖沖煞氣。
于是這個孩子,得名李賀,字長吉。寓意一生健康長壽,大吉大利。
李賀7歲生日那天,家里給他辦了場生日宴。宴席上,父親問他,“兒子,你有什么夢想嗎?”
小李賀歪著頭想了想,“男子漢大丈夫,當然是要馳騁沙場,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
李晉肅看著兒子消瘦的身子骨,又想起算命先生的預(yù)言,不禁打了個冷顫。
“兒子啊,我跟你講個故事吧。30年前,我曾在荊州長江之畔,遇到了你的表叔。
你表叔這一生吧,其實也沒啥功名偉業(yè)。可就憑著那根筆桿子,照樣賺得詩圣之名流芳后世。”
母親聽到這,也趕緊附和,“是啊兒子,咱老李家是皇室后裔,不興舞刀弄槍的。老老實實讀書寫文,跟你爹一樣考個公務(wù)員,又穩(wěn)當又體面,多好呀。”
小李賀撓撓頭,想了又想?yún)s說道:
“不!那我兩樣都要做。立功,就要提槍上馬安邦定國;立名,就要寫人所未見的不世之詩,拿全國第一的科舉頭名。”
言者無心,觀者有意。
今天的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李賀悲情又璀璨的一生,早在7歲時已露出征兆。
這世上有太多尋常路可走,循規(guī)蹈矩地過著安逸舒適卻平平無奇的一生。
這世上也有屬于你的不尋常之路,或許艱辛坎坷,卻能波瀾壯闊,在蕓蕓眾生中留下不一樣的耀眼軌跡。
李賀選擇了第二條路,于是有了中國詩壇上獨一無二的“詩鬼”。
02
后輩詩人李商隱在《李賀小傳》中記載:
李賀每天上午讀書,下午開始就背上布囊,騎上家里那頭小毛驢,到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中尋找靈感、搜羅素材。
一有所得,馬上提筆記下,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后,常常通宵達旦地整理修訂,打磨詩篇。
因為自幼身體不好,母親又心疼又擔憂,“兒子啊,你這哪里是寫詩呀,簡直要把一顆心都嘔出來了。”
星光不負趕路人,嘔心瀝血的李賀長到18歲,就已在詩壇小有名氣。
有唐一代的風氣,后輩學(xué)子想要出人頭地,須得以詩文干謁前輩大佬,類似于今天投簡歷附帶作品。
這一年,正趕上文壇領(lǐng)袖韓愈調(diào)任洛陽。
河南學(xué)子紛紛獻詩自薦,韓愈花了老半天,卻看得直打瞌睡。
不由感慨,“看來好詩真的已經(jīng)被前人寫光了,后世之人再難有突破呀。”
話沒落地,仆人遞過來一份新的詩稿,就讓他激動得打碎了桌上的茶杯。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縱是閱詩無數(shù)的韓愈,也未曾見過這樣單刀直入的寫法。
僅是開篇兩句,兵臨城下的戰(zhàn)場形勢已經(jīng)躍然紙上,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感更是無人可擋。
這首詩,正是李賀的名篇《雁門太守行》。
韓愈不敢相信,這樣一篇有唐一代前無古人的雄詩,竟出自一名18歲青年之手。
于是他邀上好友皇甫湜一道,親往昌谷,一窺究竟。
中唐時期兩位最偉大的詩人,在昌谷相遇了。為了試探李賀是否確有真才實學(xué),韓愈命他現(xiàn)場賦詩。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huán)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云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這首《高軒過》有多厲害,只看一首詩中就誕生了氣勢如虹、筆補造化兩個成語,就已了然。
看完全詩,韓愈激動地握住李賀的手,連連感嘆后生可畏。
“啥也不說了,來年河南省考我參與主持,你趕緊報名,大唐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韓愈沒有料到,他的一腔熱情最終不過竹籃打水。
而李賀的悲情一生,也就此正式拉開序幕。
03
公元810年,河南府試如期舉行。
李賀腹有詩書、胸有成竹,不出意料拿下河南省高考狀元。
就在他磨刀霍霍趕赴長安,準備參加這一年的殿試大考時,一封舉報信從天而降。
原來,備受韓愈推崇,又順利拿下河南狀元的成績太過耀眼,讓不少人心生嫉妒,使出了打小報告的陰招。
理由很荒唐:你爹李晉肅,名字中帶有一個“晉”字,與進士的“進”諧音。你若不避諱,萬一中了進士,就是天大的不孝。
結(jié)果卻很現(xiàn)實:李賀終此一生,斷了科舉之路。
前不久才寫下“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韓愈,早已將李賀視為自己發(fā)現(xiàn)的千里馬。聽聞此事,憤怒不已,揮筆寫下另一名篇:《諱辯》。
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
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可惜大咖的聲援,也未能挽救李賀的前程。
避名諱,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殊傳統(tǒng)。
幾十年前,白居易為避爺爺名中的“锽”字之諱,就終生未能參加“博學(xué)宏辭科”考試。只因為,“锽”字和“宏”字諧音。
千年之后,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用一曲《世難容》形容妙玉。其實這首詞,用在李賀身上,更為合適。
氣質(zhì)美如蘭,才華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看著別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20歲的李賀在本應(yīng)豪情萬丈的年紀,早早心如死灰。
離開長安的驛路上,他沮喪地寫下了《金銅仙人辭漢歌》。
詩中名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千多年來被無數(shù)文人騷客模仿引用,卻無一能出其右。
回想7歲生日那天,自己立下文成武就的兩個志愿,李賀感慨萬千:
科舉從文之路,是走不通了,幸好還有從軍這條路。
此時的李賀不會想到:他的幸好,只是另一場不幸。
04
蟄居老家昌谷的日子里,李賀一邊焦思苦吟,一邊靜待時機。
等待的時間越久,人丑偏又才高的他,隨之變得越來越孤僻。
除了在山水中尋找靈感,只能在楚辭離騷一類的典籍中,與更加清高的古人、更加孤僻的鬼怪神交。
這一天,他讀到南朝名妓蘇小小被始亂終棄,最后凄涼一生病死錢塘江畔的故事,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傳世名篇《蘇小小墓》,就此誕生。
幽蘭露,如啼眼。
無物結(jié)同心,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蓋。
風為裳,水為佩。
油壁車,夕相待。
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
李賀的詩歌,上窮碧落,下俯人間,從歷史典故、神鬼傳說,到日月星辰、飛禽走獸,無一物不可入詩。
不論構(gòu)思立意,抑或遣詞造句,都發(fā)人所未見,寫人所未聞,極盡想象之能事。
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長吉之瑰詭,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
正是這條不尋常的作詩之路,才讓他在前有李白、杜甫,同時代有韓愈、白居易,后有杜牧、李商隱等猛人環(huán)伺的大唐詩壇,闖出了石破天驚的“詩鬼”之名。
公元814年,蟄伏多時的李賀終于等來了從軍的機會。
好友張徹邀請他北上潞州,到昭義節(jié)度使郗士美的軍中做個幕僚,幫忙平定叛亂。
雖然體弱多病,不能提槍上馬,但能運籌帷幄建立軍功,還是讓他激動不已。
臨行前,他寫了首壯行詩,以明心志: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只是當時的唐王朝已經(jīng)江河日下,叛亂越平越多,連主戰(zhàn)派的宰相都被人暗殺。
昭義軍孤立無援,漸漸陷入絕境,人員星散,李賀也只得無功而返。
05
再次回到老家昌谷時,已是公元816年。
本就體質(zhì)羸弱的李賀,加上數(shù)年征戰(zhàn)奔波,一病不起。
第二年的一個黃昏時分,高燒致幻的李賀,依稀看見一位紅衣仙子騎著赤龍從天而降。
“玉皇大帝建好了白玉樓,點名召你前去寫文章稱頌。你現(xiàn)在就跟我走吧,那里生活很好,一點也不苦。”
李賀就此撒手人寰,享年不過27歲。在留給人間的絕命詩中,他這樣寫道: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電影《倩女幽魂》里有句臺詞,拿來形容李賀再合適不過:“其實做人,生不逢時,比做鬼更慘。”
可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賀也沒有露出一絲悔意,只恨歲月不饒人而已。
因為真正成功的人生,只有一種定義:那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李賀做到了。
7歲時立下的志向,在其后20年人生里,他從未改變,從未妥協(xié)。
至于結(jié)果,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富蘭克林說,“有些人25歲就死了,只不過等到75歲才埋葬。”
太多人選擇循規(guī)蹈矩,過著千篇一律的人生,每天重復(fù)著前一天的生活,最終泯然眾人矣。
而李賀雖然只活了27歲,卻被后人銘記了逾千年。
清代名臣左宗棠,曾寫過一副對聯(lián):
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人生一世,無奈二字。
其實我們都和李賀一樣,無法選擇長相,也無法左右命運,更無法改變死亡。
可那又怎樣?至少我們還能選擇如何度過這一生。
愿我們都能如李賀一般:不忘初心,不負此生。
關(guān)鍵詞:國學(xué)知識,李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