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走后,東北軍先是由于政見不和爆發內戰,后被蔣政府分化改組。后在蔣政府的內戰策略下,1937年3月,東北高級將領貿然接受蔣移交東北的命令。東北軍被派往東北戰場,山東戰場與解放軍比拼。隨著國民黨軍隊整體戰略的失敗,東北軍各部門在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擊敗和殲滅,部分官兵造反投降。東北軍被徹底肢解。
1931年秋,日軍侵占沈陽等城市事件發生以后,關外的東北軍部隊,除黑龍江等地少數留守部隊與日偽軍周旋外,其余均奉行“不抵抗”政策,悉數退入關內。老家一夜之間丟了,東北軍內部人心渙散,士氣低迷,而作為其統帥的張學良,更是成為了國內輿論的眾矢之的,也迫使張學良被迫交出軍權,下野出洋。
張學良回國后,南京當局先是調他率軍前往鄂豫皖地區同當地工農紅軍作戰,后又把他改派西北,直接負責對中央蘇區的進攻。在直羅鎮,孤軍深入的東北軍第109師被彭德懷指揮部隊全殲,這一慘重的失敗,與張學良身上肩負的國仇家恨交織在一起,讓他不得不重新權衡繼續打內戰的得失利害。
面對西北“剿共”軍事出現僵局,南京高層頗為不悅,除此之外,潛伏于東北軍內部的特務匯報,更讓蔣介石坐臥不寧,他決定親自前往西安督戰,于是便有了后來的“臨潼扣蔣”。
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陜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
最后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合作抗日,但是由于這一事件,蔣介石和張學良兩個人關系也發生了變化。蔣認為張學良背叛了他,把張學良軟禁在安全的地方54年。
東北軍的結局全面抗戰后的東北軍主力所面對命運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同敵人血戰后,因傷亡過大被削去建制,另一種則是保留建制,但補充入其他部隊的新兵,或被并入其他戰斗序列,以沖淡其地域色彩。經過南京方面的整軍會議與對日作戰的損耗和補充,原先曾在北洋時代叱咤風云一時的東北軍,終成為了歷史。
關鍵詞:高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