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發生在東北沈陽的柳條湖,九一八事變發生的范圍可以擴大至整個東北地區。這一事變的發生,使日本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的傀儡政權,并且開始了長達14年的對東北人民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1927年,日本政府召開“東方會議”,首相田中義一向日本天皇遞交一份奏章,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田中奏折’共21項內容,最為代表性的就是‘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此后,日本加緊侵略東北的準備。1928年,日本關東軍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東北王”張作霖,以期在東北制造混亂,趁機出兵占領東北。這被史學界稱為是“九一八事變”的預演。
進入1931年,日本開始全面計劃侵占東北。日本朝野上下大肆渲染“滿蒙危機”,為發動侵略戰爭造勢,并相繼制造了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為挑起戰端不斷渲染氣氛尋找借口。同時,關東軍在沈陽的演習更加頻繁,而且公然以進攻北大營和沈陽城為目標。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駐中國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借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九一八事變的結果由于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占領。
東北軍逃離沈陽后,大量的武器裝備、機械設備等,全都成了日軍的戰利品,其中有飛機260余架,坦克60余輛,輕重火炮3000余門,輕重機槍4000余挺,步騎槍15萬余支,汽車2300余輛,火車5000余列,以及可供10個師使用的彈藥。
占領東北以后的日軍,獲得了“天然糧倉”和當時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以及重工業基地以后,日本人擁有了大量的本錢,就持續不斷地擴充兵力。
九一八事變的警示意義1、“落后就要挨打”。近代的中國是積貧積弱的中國,我們曾經妄想以“閉關鎖國”與世隔絕,但始終擋不住列強的船堅炮利。在地緣政治中,弱國往往是強國侵略的對象。
2、我們每個人的命運與國家休戚相關,沒有了祖國的庇護,我們的人權將無從談起,所以我們要愛我們的國家,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獨立和繁榮。
關鍵詞:高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