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張酺,字孟侯,祖父充與光武同門學,光武即位,求問充,充已死。永平【注】九年,詔為四姓小侯開學。置《五經》師,張酣以明經授于南宮。令入授皇太子,太子家時為奢侈物,未嘗不正諫,甚見重焉。顯宗以張酺受皇太子業,甚得輔導之體,章帝即位,出拜東郡太守,賜錢三十萬。元和二年。東巡狩,幸東郡,引酣及門生并郡掾吏并會庭中。帝先備弟子之儀,使酣講《尚書》一篇,時使尚書令王鮪與確相難,上甚欣悅,然后修君臣之禮,賞賜殊特。酺為東郡太守,下車擢賢后,擊豪強,賞賜分明,郡中肅然。青從此除步兵司馬。醐傷青不遂,復舉其子孝廉。遷魏郡太守,百姓垂涕送之盈道。和帝初,張下言:“臣聞王者法天熒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問知外事也數十年以來重其道歸煩撓故時止勿奏事今因以為故事。臣以為刺史視事滿歲,可令奏事如舊典,問州中風俗。事所聞見,考課眾職,下章所告及所自舉有意者,賞異之。其尤無狀,逆詔書,行罪法,冀敕戒其余,令各敬慎所職,于以衰滅貪邪便佞。”張酺拜太尉,章帝詔射聲校尉曹褒案漢舊儀制漢禮,酣以為褒制禮非禎祥之特達,有似異端之術,上疏曰:“褒不被刑誅,無以絕毀實亂道之路。”為太尉,父尚在,酣每遷轉,乃一到雒。父來,適會正臘,公卿罷朝,俱賀歲,奉酒上父壽,極欣宴,莫不嘉其榮也。
(節選自《東觀漢記·卷十六》,有刪改)
文本二:郡吏王青者,祖父翁,與前太守翟義起兵攻王莽,及義敗,余眾悉降,翁獨守節力戰,莽遂燔燒之。父隆,建武初為都尉功曹,青為小史。與父俱從都尉行縣,道遇賊,隆以身衛全都尉,遂死于難;青亦被矢貫咽,音聲流喝。酣見之,嘆息曰:“豈有一門忠義而爵賞不及乎?”遂擢用極右曹,乃上疏薦青三世死節,宜蒙顯異。奏下三公,由此為司空所辟。
(節選自《后漢書·張酺傳》)
【注】永平:漢明帝劉莊在位時的年號,劉莊廟號顯宗。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臣聞王者法天熒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問知外事也/數十年以來/重其道歸煩撓/故時止勿奏事/今因以為故事
B.臣聞王者法天/熒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問/知外事也/數十年以來/重其道歸煩撓/故時止勿奏事/今因以為故事
C.臣聞王者法天/熒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問知外事也/數十年以來/重其道歸煩撓/故時止勿奏事/今因以為故事
D.臣聞王者法天熒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問/知外事也/數十年以來/重其道歸煩撓/故時止勿奏事/今因以為故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詔為四姓小侯開學,置《五經》師”和“沛公則置車騎”(《鴻門宴》)中的“置”含義不同。
B.“其尤無狀,逆詔書”和“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中的“逆”含義相同。
C.“甚得輔導之體”和“爾卜爾筮,體無咎言”(《詩經·氓》)中的“體”含義不同,
D.“莽遂燔燒之”和“遂與秦王會澠池”《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遂”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張酺先是在南宮給四姓小侯教授明經,后來接受顯宗的命令到東宮教授太子,每每看到太子有用度奢侈的地方,張酺就會直言規勸。
B.章帝出巡到東郡后,召集了張酺和他的學生、郡中的掾吏前來會見,以學生身份向張醐行弟子禮,并請張酺講授《尚書》中的內容。
C.張酺之父在他擔任太尉時還健在,有一次他的父親到他任職之地,正趕上臘日,于是群臣都不上朝,到太尉府慶賀,這些足見張酺的榮光。
D.張酺感嘆東郡郡吏王青一家三代忠義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爵祿和賞賜,于是他上書舉薦,陳明其事跡,皇帝奏文下達三公,最終王青被司空征辟。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酺為東郡太守,下車擢賢后,擊豪強,賞賜分明,郡中肅然。
(2)臣以為刺史視事滿歲,可令奏事如舊典,問州中風俗。
14.張酺為何認為郡吏王青一門忠義?請簡要概括。(3分)
答
10.B【關鍵能力】文言斷句。
【選項分析】從語意來看,“王者法天”意為皇帝應該效法自然與天道,語意完整,“熒惑”是“奏事太微”的主語,故“熒惑”前應斷開,據此排除A.D兩項;從結構來看“通下問”“知外事”的結構相對應,“知”前是斷點,據此排除C項。
11.B【關鍵能力】理解文言實詞。
【選項分析】A項,前者意為設置,后者意為放棄、丟下。B項,前者意為違逆,后者意為預料,含義不同,選項表述不正確。C項,前者意為規則,后者意為卜筮的卦象。D項,兩者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12.C【關鍵能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解題步驟】C項對應文本一中的“為太尉,父尚在,酺每遷轉,乃一到雒。父來,適會正臘,公卿罷朝,俱賀歲,奉酒上酺父壽”。“于是群臣都不上朝”曲解文意。文中的“罷朝”應是指退朝后,不是不去上朝。
13.(1)張酺擔任東郡太守,剛到任就提拔賢能之人的后代,打擊強橫有權的人,賞賜清楚,東郡上下嚴肅謹慎。(2)我認為刺史就職滿一年,可以讓他按照舊例奏事,詢問州中的風俗。【關鍵能力】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評分標準】(1)關鍵詞“下車”“賢后”“肅然”各1分,句子大意1分;(2)關鍵詞“視事”“歲”“如”各1分,句子大意1分。
翻譯題要譯對關鍵詞
翻譯第(1)題時,需要注意的是對“賢后”的理解,考生容易將之誤認為“有賢能的后輩”,實則不然。根據后文中的“青從此除步兵司馬。酬傷青不遂,復舉其子孝廉”和文本二中關于王青一家三代的故事,可以推斷出這里的“賢后”指的應是“賢能之人的后代”。
14.①祖父王翁起兵攻打王莽,失敗后守節不降,被王莽用火焚燒;②父親王隆在陪同都尉巡視時遇到賊人,為護衛都尉而死;③王青在護衛都尉戰斗時,被箭射中喉嚨。(每點1分)
【關鍵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概括中心意思。
【解題思路】根據題干可知,此題要求分析張酺認為“王青一門忠義”的原因,由此可鎖定答題區間為文本二。分析文本二內容可知,應從王青的祖父王翁、父親王隆和他自己三個人的角度回答,然后對三人的忠義行為進行歸納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參考譯文】
文本一:
張酺,字孟侯,祖父張充與光武帝是同學,光武帝即位后,(派人)探訪張充,張充已經去世。永平九年,朝廷下詔為樊、郭、陰、馬四姓子弟開辦學堂,設置教授《五經》的學官,張酺在洛陽南宮教授明經。皇帝命張酺入東宮教授皇太子,太子居室中時常使用奢侈物品,張酺沒有不直言規勸的,(于是)特別被看重。顯宗認為張酺教授皇太子學業,特別符合輔佐引導的規則。章帝即位,張酺出任東郡太守,皇帝賞賜他三十萬錢。元和二年,皇帝到東面巡視,親臨東郡,請張酺和他的學生以及郡中的輔助官吏一起在官署中會見。皇帝先向張酺行了弟子之禮,請張酺講授《尚書》中的一個篇章,有時讓尚書令王鮪與張酺相互辯駁,皇帝非常高興,然后張酺行君臣之禮,(得到的)賞賜特別豐厚。張酺擔任東郡太守,剛到任就提拔賢能之人的后代,打擊強橫有權的人,賞賜清楚,東郡上下嚴肅謹慎。王青從這時候被授任步兵司馬一職。張酺為王青的不順遂感到難過,又舉薦王青的兒子為孝廉。張酺調任魏郡太守時,百姓流著眼淚站滿道路為他送行。和帝初年,張酺進言說:“我聽說皇帝應該效法自然與天道,熒惑星向太微星奏事,所以州牧刺史要入朝向皇帝奏事,這樣皇帝才能通曉下面的情況,知道外面的事情。幾十年來,深感這種方法特別繁雜,所以當時就停下來不讓奏事,現在于是把這作為舊例。我認為刺史就職滿一年,可以讓他按照舊例奏事,詢問州中的風俗。事情能夠聽說看到,對所有職務都按照標準考核政績,有意上奏告發以及自我檢舉的人,特別獎賞他們。那些行為特別無禮,違逆詔書的,施行罪罰,希望警誡其余的,命令他們各自恭敬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職位,如此才能消滅貪婪邪惡、阿諛逢迎之人。”張酺擔任太尉,章帝下詔讓射聲校尉曹褒依照漢朝舊有的禮儀制定漢禮,張酺認為曹褒制定禮儀沒有突出吉祥的征兆,有些類似異常的征兆的禮制,就上書說:“曹褒不被按律誅殺,就沒有辦法杜絕毀壞事實、擾亂道義的途徑。”張酺擔任太尉時,他的父親還健在,張酺多次調任后,才到了一次雒地。他的父親來到雒地,恰逢臘日祭祀,王公大臣退朝后,都來慶賀歲末,捧著酒送上,祝張酺的父親長壽,(眾人都)特別歡樂,沒有不稱贊張酺的榮光的。
文本二:
東郡郡守屬官王青,他的祖父王翁曾與前太守翟義起兵攻打王莽,等到翟義失敗,剩下的人全部)投降,只有王翁獨自堅守氣節努力奮戰,王莽就用火焚燒他。他的父親王隆,建武初年擔任都尉功曹,(當時)王青是小史。他與父親都跟隨都尉巡行縣里,路上遇到賊人,王隆用身體護衛保全都尉,于是自己遇難;王青也被箭射中咽喉,聲音嘶啞。張酺見到王青,嘆息道:“怎么能一家忠義卻得不到爵位獎賞呢?”張酺就提拔任用王青為極右曹,然后上疏舉薦王青一家三代以死守節之事,應該使王青受到特別的賞賜。奏文(由皇帝)下達給三公,王青因此被司空征召授予官職。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