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帝①入東竹殿,命人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將自赴火,宮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寶劍斫柱令折。嘆曰:“文武之道,今夜盡矣!”乃使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謝答仁、朱買臣諫曰:“城中兵眾猶強乘暗突固而出賊必驚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約。”于謹②征太子為質,帝使王褒送之。謹子以褒善書,給之紙筆,褒乃書曰:“柱國常山公家奴王褒。”有頃,黃門郎裴政犯門而出。帝遂去羽儀文物,白馬素衣出東門。魏軍士度塹牽其轡,至白馬寺北,奪其所乘駿馬,以駑馬代之,遣長壯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謹,胡人牽帝使拜。梁王蕭詧使鐵騎擁帝入營,囚于烏幔之下,甚為所詰辱。乙卯,于謹令長孫儉入據金城。帝紿儉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贈。”儉乃將帝入城。
帝性殘忍,且懲高祖寬縱之弊,故為政尚嚴。及魏師圍城,獄中死囚且數千人,有司請釋之以充戰士;帝不許,悉令掊殺之,事未成而城陷。
十二月,丙辰,徐世譜、任約退戍巴陵。于謹逼帝使為書召王僧辯,帝不可。使者曰:“王今豈得自由?”帝曰:“我既不自由,僧辯亦不由我。”或問:“何意焚書?”帝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
世祖性好書,常令左右讀書,晝夜不絕,雖熟睡,卷猶不釋,或差誤及欺之,帝輒驚寤。作文章,援筆立就。常言:“我韜于文士,愧于武夫。”論者以為得言。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材料二:
元帝之自取滅亡,非讀書之故,而抑未嘗非讀書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觀之,搜索駢麗,攢集影跡,以夸博記者,非破萬卷而不能。于其時也,君父懸命于逆賊,宗社垂絲于割裂,而晨覽夕披,疲役于此,義不能振,機不能乘,則與耽酒漁色,又何以異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則圣賢之訓典,足以錮志氣于尋行數墨之中,得纖曲而忘大義,迷影跡而失微言。
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立修已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
(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梁元帝》)
【注】①梁元帝蕭繹,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死后追尊為元帝,廟號世祖。②于謹:時為西魏柱國大將軍,封常山公。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城[A]中[B]兵[C]眾[D]猶[E]強[F]乘[G]暗[H]突[I]圍[J]而[K]出[L]賊[M]必[N]驚[O]因[P]而[Q]薄[R]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塹,文中指“護城河,壕溝”,與俗語“吃一塹,長一智”的“塹”意思不同。
B.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
C.丙辰,文中指丙辰年,我國古代以天干與地支配合記錄時間,包括年月日時。
D.披,文中指“翻閱”,與《促織》中“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的“披”意思不同。
12.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軍圍城時,元帝焚燒藏書,將赴火自殺,遭到侍從阻止;當他準備投降時,受到大臣們的勸阻。
B.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當人質,于謹的兒子要求王褒當面展示書法,王褒自稱“家奴”,以表忠心。
C.元帝崇尚嚴酷,不但懲處高祖時放縱舞弊的官員,甚至在魏軍圍城時,下令處死獄中數千名死囚。
D.王夫之認為沉溺讀書不理家國事,正義不能伸張,時機不能把握,那和沉溺于飲酒美色是一樣的。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l)帝紿儉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贈。”
(2)雖熟睡,卷猶不釋,或差誤及欺之,帝輒驚寤。
14.針對元帝讀書誤國一事,王夫之認為應該怎樣讀書?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3分)
答
10.FLO城中兵眾猶強,乘暗突圍而出,賊必驚,因而薄之
11.C(“文中指丙辰年”有誤,本文在這里是記日期,指丙辰日。)
12.C(“懲處高祖時放縱舞警的官員”理解錯誤,“懲高祖寬縱之弊”是“鑒于或苦于高祖為政寬厚放縱的弊病”之意。)
13.(1)元帝欺騙長孫儉,說:“城里埋著一千斤黃金,我想把它們送給你。”
(得分點:定語后置,“給”,欺騙;“相”,動作偏指一方,你;“以相贈”,省略。1點1分)
(2)雖然睡著了,書卷還沒有放下。如果有人讀錯了或有意漏讀欺騙他,元帝就驚醒過來。
(得分點:“雖”,雖然;“釋”,放開、放下;“輒”,就;“寤”,睡醒。1點1分)
14.①要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修養自身治理百姓;②要精通事理,并付之實用,③不沉迷其中,不顧家國事;④不要關注枝節,而失大義;⑤不要追求形式,自我夸耀。(1點1分,3點3分,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甲寅,西魏軍隊從四面八方一齊攻城,元帝躲進東竹殿,命令人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全部燒毀。他正準備跳到火里去自殺,官中左右侍從一起阻止了他。元帝又用寶劍砍柱子,寶劍折斷。他長嘆說:“(書燒了,劍折了)文武之道,今天晚上全完了。”于是讓御史中丞王孝祀寫投降文告。謝答仁、朱買臣進諫說:“城里兵力還算強大,如果乘著黑夜突圍而出,賊兵必然驚慌,乘亂大膽靠近敵陣,可以渡過長江去依靠任約的軍隊。”于謹提出讓太子來當人質,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于謹的兒子知道王褒書法很好,就給他紙和筆,請他寫字。王褒寫字后自署:“柱國常山公家奴王褒。”過一陣子,黃門郎裴政沖開門出去了。元帝于是丟掉羽儀飾物、騎著白馬,穿著素衣逃出東門。西魏將士跳過壕溝一下子拉住了他騎的白馬的轡頭,拉到白馬寺北邊,把他所騎的駿馬奪了下來,換了一匹老弱的馬給他,派一個高個子的壯健胡人用手押著他的背走,遇到于謹,胡人牽著元帝,讓他跪拜。梁王蕭詧派鐵甲騎兵前后擁著元帝入了軍營,關在黑帳幕里頭,蕭詧狠狠地質問羞辱了他一通。乙卯,于謹命令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儉進據金城。元帝騙長孫儉,說:“城里埋著一千斤黃金,我想把它送給你。”長孫儉就把元帝帶進金城。
元帝生性殘忍,而且苦于梁武帝為政過于寬厚放縱的弊病,所以自己為政崇尚嚴酷。到西魏軍隊圍城時,監獄里關的死罪囚犯還有幾千人。有關部門建議都釋放出來讓他們當戰士,元帝不允許,命令都用木棍打死,還沒有來得及執行城已被攻破。
十二月丙辰(初四),徐世譜、任約退守巴陵。于謹逼迫元帝寫信召降王僧辯,元帝拒絕了。使者說:“你現在還能由得自己嗎?”元帝回答說:“我既然由不得自己,王僧辯也不會聽我的了。”有人問元帝:“為什么把書都燒毀?”元帝回答:“我讀書萬卷,還落得今天亡國的結局,所以干脆燒了它!”
元帝蕭繹天性喜好書,常常讓身邊人為他讀書,晝夜不停地讀,雖然睡著了,書卷還沒有放下,如果有人讀錯了或有意漏讀欺騙他,他就驚醒過來。他寫起文章來,提筆馬上就能成篇。經常說:“我比起文士來更善為文,比起武夫來卻有些慚愧。”評論他的人認為他這話說得很恰當。
譯文二:
元帝自取滅亡,固然不是因為讀書的緣故,而也未嘗不是因為讀書所導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來看,收集華麗的史料典故,以排比對偶的句子用來夸耀自己的博學,認為自己是讀破萬卷書,才有今日的成就。而當時,武帝(蕭衍)被叛賊挾持,國家面臨分裂滅亡的危機,可是元帝早晚苦讀,樂此不疲,正義不能伸張,時機不能把握,那和沉溺于飲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賴,那么圣賢的訓典,就足以禁錮志氣,只能在咬文嚼字處在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識而忘卻了大道理,迷惑于文章典故而遺漏了隱微精深的言論。那么應該怎么讀書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用來確立修養自身治理百姓的根本,觀察隱微精義的言論,以之達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領神會的地步,而將之付諸實用。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