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乙】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②熙熙然回③巧獻技,以效茲④丘之下。
(柳宗元《鈷髀潭西小丘記》)注釋:①籠:收攏;②舉:全,都;③回:運用;④茲:這。
9.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水尤清冽 尤:格外
B.日光下澈 澈:清澈
C.止四百 止:只要
D.余憐而售之 售:買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①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
11.下列選項中,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寫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第一段描繪了“珮環”相擊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說明唐人有佩帶玉器的習慣。
B.乙文劃線句以擬人的手法描述了鳥獸獻藝的熱鬧場景,充滿生機。
C.甲乙兩文都提到了砍伐攔路之物、最終得見美景的經歷。
D.甲乙兩文在寫景上非常相似,語言精練、形象生動,極具畫面感。
12.乙文和《小石潭記》均為“永州八記”中的篇章,兩文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處,請根據《小石潭記》來推斷乙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答案:
9.C
10.①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②美好的樹木樹立起來了,秀美的竹子顯露出來了,奇峭的石頭呈現出來了。
11.A
12.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解答】
9.本題考查字詞的理解。
ABD.正確;
C.有誤,澈:穿透。
故選:C。
10.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①中重點詞語有:蒙,遮掩;絡,纏繞。句意為: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②中重點詞語有:嘉,美好;顯,呈現。句意為:美好的樹木樹立起來了,秀美的竹子顯露出來了,奇峭的石頭呈現出來了。
11.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誤,文章描繪了“珮環”相擊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是為了襯托自己內心的愉悅。
BCD.正確。
故選:A。
12.本題考查作者的情感。結合“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的意思“美好的樹木樹立起來了,秀美的竹子顯露出來了,奇峭的石頭呈現出來了。(我們)站在小丘中間眺望,(只見)高高的山嶺、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飛鳥走獸,全都歡快地呈巧獻技,來為這個小丘效力”,可見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參考譯文:
【甲】我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里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埏前行,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乙】小丘很小,不到一畝,可以把它裝到籠子里占有它。(我)打聽它的主人是誰,(有人)說:“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卻賣不出去。”(我)問它的價錢,(有人)說:“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歡(這個小丘),就(把它)買了下來。李深源、元克己這時和我一起游覽,(他們)都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出乎意料的收獲。(我們)隨即輪流拿起工具,鏟割雜草,砍伐雜樹,點燃大火把它們燒掉。美好的樹木樹立起來了,秀美的竹子顯露出來了,奇峭的石頭呈現出來了。(我們)站在小丘中間眺望,(只見)高高的山嶺、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飛鳥走獸,全都歡快地呈巧獻技,來為這個小丘效力。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