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剛直,好勇尚武,曾陵暴過孔子,孔子對他啟發(fā)誘導,設禮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勸導,請為弟子,跟隨孔子周游列國,做孔子的侍衛(wèi)。后做衛(wèi)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任內(nèi)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突出,轄域大治。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衛(wèi)國內(nèi)亂,子路臨危不懼,冒死沖進衛(wèi)國國都救援孔悝,混戰(zhàn)中被蒯聵擊殺,結(jié)纓遇難,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淵(今河南濮陽)。
無宿諾
仲由一生追隨孔子,保護孔子,積極捍衛(wèi)或努力實踐孔子的思想學說,對儒家的貢獻、對后代的影響也是很大,為子至孝,善政為民,誠實守信,忠義仁勇,聞過則喜,聞善則行,見義必為,見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間潤澤華夏,位列十哲,世稱先賢。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現(xiàn)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xiàn)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隨從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事親極孝,剛猛勇敢,性格爽朗,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很尊敬師長,也常常直言進諫孔子。子路后在衛(wèi)國的蒯聵之亂殉難,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
唐玄宗尊之為“衛(wèi)侯 ”,宋真宗加封為“河內(nèi)公 ”,宋度宗又尊為“衛(wèi)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
為親負米
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政治才干
孔子設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yōu)異者。
孔子曾多次談到他擅長“政事”,并向人介紹說:對于子路,可以任命他來治理千乘之國的軍事后勤工作,至于是不是仁,我不知道。他開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魯國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時候。最初,他在季孫氏那里干點小事,后來得到信任,升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總管。其后,還做過“費宰”。
在孔子周游列國客居衛(wèi)國時,他做了衛(wèi)國實際掌權(quán)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后3年,取得不少政績,深得孔子稱贊。子路治理蒲三年,孔子路過,入境而善之說:‘好啊!由嚴肅而相信了!’進入城邑說:‘好啊!由忠信以寬容了!’到庭院說:‘好啊!通過觀察來判斷了!’”。
小邾國一名叫射的人,帶領(lǐng)句繹的人來投奔魯國,專門指名叫仲由代表魯國出來定盟約,而其他人一概不信。用冉求的話說就是,“千乘之國不相信盟誓,而相信你說的話 ”。
可是仲由堅辭不干,原因是不能鼓勵小邾射干背叛國家這種不義之事。在衛(wèi)國當蒲大夫時,仲由組織興修水利,他體恤民工勞動艱苦,下令“給人一筐飯,一壺水”。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他主張“仁義的人,與天下人共同擁有,共同利益的原因”。
孔子認為,正是因為仲由做到了這些,才使得“民盡力”、“民不偷”、“民不擾”,而國家富強,這顯然是對仲由政績的極高評價。
出身貧微
仲由少年時,從事各種勞作來維持家庭生活,甚至常吃野菜充饑 。拜入孔門之前,《史記》記載,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jīng)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后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
師從孔子
少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為人伉直魯莽,敢于對孔子提出批評,勇于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仲由為人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區(qū)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以為這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同時這一評價所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jīng)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干凈,故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請禱”。但對待同一事物的對錯,如果有他不同的觀點,他也會提出來,與宰予,顏回不同,從不隱瞞。如孔子見南子時,子路不高興,因為南子“美而好淫”;當孔子談“正名”時,他就說孔子太迂闊,他甚至認為讀書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徑,“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如此坦誠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沒有的。
孔子說過: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一般聽到這個訴訟案件,都要聽兩面之詞,原告、被告都講完畢后才能判斷。但是子路不一樣,他聽到一面之詞就知道誰對誰錯,因為他腦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來判斷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剛毅、公正的謀斷下,涉案眾人都非常信服。
孔子常與弟子談志向,每次仲由都搶先發(fā)言,而且多數(shù)是談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別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孔子對子路說:“你喜歡什么?”子路(對孔子)說:“喜歡長劍。” 孔子周游列國時,仲由和顏回等人始終跟隨孔子,由于他極勇武,實際上起了保衛(wèi)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評價子路這個朋友的忠誠時說:“自從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沒有再聽到的惡意的言辭。”
子路侵官
據(jù)后人說: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首長,當時魯國的政權(quán)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在五個月以內(nèi)開通一條運河。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季家這個命令,對老百姓來說是很沉重的。而子路的行政區(qū)內(nèi)正管到這件事,為了要鼓勵大家做工,公家的經(jīng)費又不夠,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貼上,乃至從家里弄糧食來,供給大家吃。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倒掉,把鍋砸破。
子路是個急脾氣,跑去跟老師吵架,對孔子說,你天天教我們做好人好事,教我們行仁義,現(xiàn)在我這樣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對我了,還教子貢來搗亂。孔子就說,子路!你不要糊涂,當了君王的人,因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愛天下,當了諸侯,就愛自己國家以內(nèi)的人民,當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職務以內(nèi)的事,普通一般人,愛自己的家人,超過了范圍的仁義,雖然仁義之舉,但是侵犯了別人,所以你錯了。
原文:
議曰:昔仲由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長溝,當此之時,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以餉溝者,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孔子曰:夫禮!天下愛天下,諸侯愛境內(nèi),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是曰侵官。《反經(jīng)》
君子死,冠不免
享年是六十三歲。
仲由初仕魯,后事衛(wèi)。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悝的宰。衛(wèi)莊公元年(前480年),孔悝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 [9] ,脅迫孔悝弒衛(wèi)出公,出公聞訊而逃。仲由在外聞訊后,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 系好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
經(jīng)釋:重視個人榮譽,軍旗在則人在,軍旗亡則人亡,很正常。
或,孔子希望仲由能夠注意衣裝打扮,這樣才能符合士族地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雖然知道巧言令色,鮮矣仁,但還是”席不正,不食“,讓自己舉止得體。
他用一命換取退出政治紛爭又不失武士的忠心的結(jié)果,是最無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