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者普也,薩者濟也,尊稱神祇,故有菩薩之號;水行惟龍,陸行惟象,負荷佛法,故有龍象之稱。 儒家謂之世,釋家謂之劫,道家謂之塵,言俗緣之未脫;儒云致一,釋云三昧,道云貞一,知奧義之無窮。 達摩死后,手攜只履西歸;王喬朝君,舄化雙鳧下降。 辟谷絕粒,仙家能服氣煉形;不滅不生,釋氏惟明心見性。 梁高僧談經入妙,可使巖石點頭,天花飛墜;張虛靖煉丹既成,能令龍虎降伏,雞犬俱升。
關鍵詞:幼學瓊林,釋道鬼神
“菩”就是普遍的意思,“薩”則是救助的意思,因此天地神靈有菩薩的美譽;在水中行走,龍的力量最大,在陸地上行走,象的力氣最大,因此精通佛法的高僧有“龍象”的稱號。 儒家稱的“世”,佛家稱之為“劫”,道家稱之為“塵”,這都是說還沒有擺脫世俗的人事牽連;儒家說“精一”,佛家說“三昧”,道家說“貞一”,這都是說深奧的道理無窮無盡。 達摩死后,有人看見他手提一只鞋從東方歸向西天;后漢王喬朝見皇帝,不用車馬,站在由鞋變成的兩只野鴨身上從天空中降落。 “辟谷絕粒”,神仙不吃五谷,能夠用吐納之法修煉身體;“不滅不生”,釋迦牟尼能內心悟道,超脫生死的境界。 梁朝的高僧道生法師講經,絕妙處能夠使頑石點頭,云光法師說法能夠使上天感動,天上的寶花紛紛降落;張虛靖煉丹成仙后,能夠降龍伏虎,平素養的雞犬都跟著他升天了。
(43)神祗:天地神靈的總稱,在天是神,在地則為祗。 (44)菩薩:原為釋迦牟尼修行還未成佛時候的稱號,后來泛指所崇拜的神像為菩薩。 (45)龍象:佛教用語。龍象是大力之象,用來比做諸羅漢中修行勇猛且有最大力者。后用來指高僧。 (46)世、劫、塵:《楞嚴經》記載:三十年為一世,五百年為一劫,千年為一塵。 (47)俗緣之未脫:還沒有擺脫世俗的人事關系,不能得道成仙。 (48)精一:精心一意,《書·大禹謨》:“惟精惟一。” (49)三昧:梵語音譯,佛教語,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 (50)貞一:專一,守一,是道家所謂的保持本性,自然無為。 (51)達摩死后:菩提達摩在少林圓寂后,被葬在熊耳山定林寺,相傳北魏使者宋云出使西域回來,在蔥嶺看見達摩提著一只鞋子走過來,說是到西天去。 (52)王喬:漢朝人,曾擔任縣令,相傳可以把兩只鞋子變成野鴨子。 (53)舄:古代一種有復底的鞋。鳧:野鴨。 (54)辟谷:也稱“斷谷”、“絕谷”,就是不吃五谷,中國古代的一種修養方法。 (55)不滅不生:也作“不生不滅”。佛家則指超脫生死的境界。 (56)頑石點頭:相傳南朝梁高僧道生法師在蘇州講佛法,在講到《涅槃經》提到萬物都有佛性的時候,石頭都點頭。 (57)天花墜地:相傳梁武帝時,云光法師在天龍寺講經,感動了上天,寶花紛紛從天上降下。 (58)張虛靖:東漢張天師張道陵的七世孫,《列仙傳》載,張虛靖遍游名山,學長生不老之術。龍降虎伏,煉丹升天后,雞犬吃了剩下的藥也得以升天了。 (59)龍虎并伏:道家用龍虎比喻心火腎水,抑制嗔怒情欲,使心火下降,腎水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