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哀鳴,比小民之失所;狡兔三窟,誚貪人之巧營。 風馬牛勢不相及,常山蛇首尾相應。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其扶之者眾;千歲之龜,死而留甲,因其卜之則靈。 大丈夫寧為雞口,毋為牛后;士君子豈甘雌伏,定要雄飛。 毋侷促如轅下駒,毋委靡如牛馬走。 猩猩能言,不離走獸;鸚鵡能言,不離飛鳥。 人惟有禮,庶可免相鼠之刺;若徒能言,夫何異禽獸之心。
關鍵詞:幼學瓊林,鳥獸
鴻雁哀哀地叫,是悲傷災民流離失所無處安身。狡猾奸詐的兔子筑有三個巢穴,好比貪心的人巧于鉆營,善于為自己圖謀利益。因為馬走順風牛走逆風,這是彼此互不侵犯的意思,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常山蛇攻擊其頭部則尾部立刻回應,攻擊尾部則頭部回應,以此形容頭尾相應的事物。百足蟲死了之后,還不會僵掉,因為腳多(扶持者眾)的緣故。活了一千歲的神龜,死亡了之后,也會把龜甲留下來,用它來占卜非常靈驗。 雞口雖小卻能進食,牛后雖大卻專供排泄,故大丈夫寧為雞口不做牛后。士君子應有大志,豈愿甘心雌伏,一定要奮發有為,時候一到定要雄飛。不要局促畏縮如同車轅下的馬兒。不要萎靡不振,如同牛馬一樣被人驅使的仆從。猩猩能言,不脫走獸之類屬,鸚鵡能言,不離飛禽之本性。人惟有懂得禮儀,才能免遭《詩經》中所言的相鼠這一首詩內的譏刺,如果僅是會講話,那與禽獸又有什么區別呢?
(120)鴻雁哀鳴:《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后來用來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 (121)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戰國策·齊策四》記載,戰國時,馮諼曾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于一死。”于是他為孟嘗君辦了三件大事,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或方法很多,后來用來比喻從多方面謀求安身立命以避災 (122)禍。多用于貶義。 (123)風馬牛勢不相及:《左傳·僖公四年》記載,春秋時,齊國出兵進攻楚國,楚國派使者對齊軍說:“你們居住在北方,我們楚國在南方,相距很遠,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形容齊楚兩地相距甚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走失至對方的境內。后來用“風馬牛勢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沒有任何的聯系。 (124)常山蛇首尾相應:比喻一種首尾呼應,各部分緊密配合的作戰方法。 (125)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用來比喻勢力雄厚的集團或家族,雖然衰敗了,但是影響依然存在。現在多用于貶義。百足:馬炫的別名,大的名馬陸。長約一寸,軀干共二十節,切斷后頭尾可自行離開。另一說法是蜈蚣。 (126)千歲之龜,死而留甲:古時候,人們都認為龜是有靈性的動物,而且壽命很長,因此龜死后人們留下它的龜甲,好用來占卜。 (127)寧為雞口,毋為牛后:雞嘴雖然小,但可以自己啄食,牛屁股雖然大,但是只能任人鞭打。用來比喻寧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也不愿意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 (128)豈甘雌伏,定要雄飛:漢代趙溫擔任京兆郡丞,嘆息說:“大丈夫應當雄飛,怎么能雌伏。”于是棄官而去,后來被拜為司徒。雌伏,屈居人下。雄飛,奮發圖強。 (129)轅下駒:在車轅下的小馬,以此比喻人因為有所顧忌而顯得拘束不安。駒,兩歲的馬。 (130)牛馬走:像牛馬一樣供人驅使的人,即仆人。也常用做自謙之詞。 (131)猩猩能言:猩猩的聲音像嬰兒,所以傳說它可以說人語。 (132)鸚鵡:鳥名,羽毛色澤鮮艷美麗,嘴大且短,經過訓練可以仿效人說話。 (133)人惟有禮:《詩經·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就是說老鼠都有皮、有齒、有體,人只有講禮儀,才能避免不如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