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三板塊、《史記》群星閃耀的華夏經典人格
第十二講、急公好義的斗士魯仲連
在司馬遷塑造的中華人格基因庫里,有一類人非常特別。他們有著非凡的能力,卻不追求功名利祿。路見不平,他們會挺身而出,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敢地跟強權對抗,又每每在功成之后,飄然遠去,不圖任何回報。
而如果要為這種人格形象尋找一個源頭,在我看來,那就是司馬遷筆下的魯仲連,他也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在司馬遷筆下,魯仲連能言善辯,身為布衣卻能力挫公侯;他一生不入仕途,卻奔走各國,鋤強扶弱,屢次幫助遭遇不公正對待的國家走出困境,事成之后,還拒絕一切封賞。魯仲連的人格魅力影響了華夏幾千年,唐朝的大詩人李白,正是被魯仲連的這種人格特質吸引,寫下多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贊美魯仲連的高義。
那么,在司馬遷筆下,魯仲連是什么樣的?接下來,我會結合《史記》的第八十三卷,《魯仲連鄒陽列傳》給你具體講講。
不畏強權
魯仲連在戰國,主要是以口才超群、擅長出謀劃策的游士形象聞名于世的。而對于戰國時代的大部分游士來說,他們謀生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自己的才華給貴族建言獻策,通過幫助某一個國家擴張版圖、聚集財富,來換取自己的高官厚祿。這類人的口才都非常不錯,這個不用我們多說。
魯仲連者,齊人也。好奇偉俶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但在司馬遷筆下,魯仲連和一般的游士,有一個明顯的不同——他“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
同樣是出身底層的平民學者,魯仲連卻不肯做官,寧可窮困也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和自由。而事實上,魯仲連也的確用一生踐行著他的信念,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擔任官職,而是游走各國,致力于跟強權對抗,并且屢次力挽狂瀾,救民于水火之中。
而在魯仲連一生的斗爭事跡中,司馬遷著墨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魯仲連的“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
當時,秦國在打贏秦趙長平之戰后,再次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在強秦的猛攻下,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四處奔走求援。魏趙兩國唇亡齒寒,見到趙國有難,魏王原本已經派出大軍,馳援趙國。但是此時,秦王卻發出恐嚇訊號,揚言誰敢救趙就先攻擊誰。
各國國君,都畏懼秦國的報復,不敢出手。而魏王更是改換策略,一邊命令魏軍原地駐扎,另一邊派特使辛垣衍秘密潛入邯鄲,企圖說服趙王,大家一起尊秦王為帝,以屈辱換和平。
這個辛垣衍,口才特別好。他來到邯鄲城后,便大肆宣傳放棄抵抗的策略,同時告訴趙國,魏國也不打算進行軍事援助了。當時,身為趙國國相的平原君,一時也亂了方寸。
此時,邯鄲被圍、援軍不至,誰也不敢出面阻攔,是投降還是抵抗,已經到了最后的抉擇關頭。而在司馬遷筆下,魯仲連就是在此時,潛入了邯鄲城內。
這里我提醒你注意,魯仲連是齊國人,他在齊國和趙國都沒有官職,更不是平原君的門客。按道理來說,這件事跟他沒有半點關系,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甚至,他如果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去為秦國出謀劃策。但是,他卻堅定地站在了趙國這一邊,一聽到邯鄲被圍,就立刻挺身而出。
單就動機而言,一個不畏強權、急公好義的斗士形象就已經塑造出來了。不過,司馬遷并沒有就此擱筆,我們接著往下看。
挺身而出
魯仲連來到邯鄲之后,立刻面見平原君,并挺身而出,提議由自己來和辛垣衍進行一場辯論,“吾請為君責而歸之”,我來幫你駁斥并趕走辛垣衍。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為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彊為帝,已而復歸帝;今齊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復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預未有所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魯仲連和辛垣衍的這場歷史性辯論的內容,最早被收錄進《戰國策》中,然后司馬遷又在《戰國策》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這部分內容很長,但在我看來,你只需要把握兩個要點就足夠了。
第一,魯仲連的辯論氣勢很強。辛垣衍主張趙魏兩國妥協,尊秦王為秦帝。這個策略,本質上是建立在畏懼強秦的心理基礎之上的。大敵當前,辛垣衍的反應是茍且偷生,換取一時的和平。
對此,魯仲連舉出了春秋時代隱士鮑焦的案例,意在點明,這世上是有人愿意為公義而死的,而自己正是這類人。如果真的尊秦為帝,他寧可跳海。
因為在魯仲連看來,秦國是一個不顧禮節、道義,以戰功為榮耀的國家,國君用權術來驅使秦國的士兵、百姓,就像對待仆役一樣。因此,如果趙國投降,尊秦王為帝,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趙國的生存問題,相反,整個天下都會被秦國奴役。魏國,也難逃厄運。
“世以鮑焦為無從頌而死者,皆非也。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說到這,其實就已經涉及到了第二點——魯仲連的辯論技巧很高明。首先,魯仲連跳過趙國,直接分析這樣做對魏國的危害。同時,他在辯論時還使用了激將法。
魯仲連雖然身為齊國人,卻毫不避諱地拿齊湣王舉例。說當年,齊湣王曾經跑到魯國和鄒國,作威作福,企圖把對方的國君當自己下屬看待,卻遭到兩國君臣的抵制。魯國和鄒國都是小國,尚且會為了自己的尊嚴和獨立,而對抗強大的齊國。魏國是個大國,卻干出尊秦王為秦帝這種事情,實在是既不明智,也沒有尊嚴,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的行為。
今秦萬乘之國也,梁亦萬乘之國也。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言談中,一個路見不平挺身而出,不惜以死相抗的斗士形象,被活靈活現地塑造出來。而也正是通過這一番辯論,魯仲連不僅在氣勢上壓倒了辛垣衍,更是在理性上說服了辛垣衍。魯仲連本人,也被辛垣衍稱贊為“天下之士”。秦國也在聽說了這件事之后,退兵五十里。
恰在此時,魏國的信陵君成功偷到虎符,調兵前來救援趙國,秦軍的這一場軍事行動被徹底打亂。信陵君、侯嬴、魯仲連,三人合力解決了邯鄲之圍,暫時阻止了秦國的侵略計劃。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軍,秦軍遂引而去。(《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不圖回報
對于魯仲連這個人物,需要我們把握住的第三點,也是讓這個急公好義的斗士人格完整的一點,是他從來不圖回報。
在《魯仲連鄒陽列傳》中,司馬遷主要記載了跟魯仲連相關的兩件事。
一件就是我剛剛給你詳細分析過的,魯仲連“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另一件事則是魯仲連用一封書信,逼退敵軍,幫助齊國國君成功復國的事跡。
有意思的是,在幫助趙國解決了難題之后,平原君趙勝先是提出要給魯仲連貴族地位,魯仲連不肯要,然后平原君又以千金相贈,魯仲連還是不要。到最后,魯仲連為了躲避平原君,甩下一句,“天下人之所以高貴,就是因為他們見義勇為,又不圖回報。 如果我收了你的錢,這跟做買賣有什么區別?我做不到。”然后飄然遠去,終生不見平原君。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而當魯仲連幫助齊國成功復國之后,魯仲連又因為齊王“欲爵之”,也就是要給他封爵位,不但不接受,反而逃隱于海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與其接受了財富和權力,而讓自己喪失獨立自由的立場。不如保持貧賤的身份,不受世俗的束縛,讓自己的志向做到極致。
在這兩件事中,魯仲連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他為了正義挺身而出,不畏生死,更不圖回報,反而視平原君和齊國國君饋贈的財富、權勢如枷鎖,不惜為了躲避賞賜而遠逃海上。
歸而言魯連,欲爵之。魯連逃隱於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到這里,一個路見不平,挺身而出,事成之后不圖回報的戰國斗士魯仲連,我就給你說的差不多了。正如我一開始所說的那樣,魯仲連的這種人格形象,對整個華夏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李白視魯仲連為偶像,寫過十來首詩贊美魯仲連。我選了三首比較經典的,放在文稿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別魯頌 李白
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誰云秦軍眾,摧卻魯連舌。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
古風十 李白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留別王司馬嵩 李白
魯連賣談笑,豈是顧千金。陶朱雖相越,本有五湖心。余亦南陽子,時為梁甫吟。蒼山容偃蹇,白日惜頹侵。愿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西來何所為,孤劍托知音。鳥愛碧山遠,魚游滄海深。呼鷹過上蔡,賣畚向嵩岑。他日閑相訪,丘中有素琴。
總結
好,現在我來總結一下本講的內容。
今天這一講,我給你介紹了司馬遷筆下另一個經典的中華人格原型,一個急公好義的斗士——魯仲連。他一生崇尚自由,寧可窮困也不愿意入仕任職。但是當他得知有國家需要幫助,他卻能夠挺身而出,不畏強權,鋤強扶弱,不圖任何回報。他的精神感染了后世無數中國仁人志士,而這個獨特傳統的形成,離不開司馬遷的《史記》。
最后再給你留一道思考題:你覺得,在中國知識分子之中,還有哪些人跟魯仲連有相似之處?請你在微信群里跟大家分享,并說出你的理由。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