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知識性的學科,一般來說如果把課本掌握得比較好,應該能夠拿到70%的分數。下面是2022高考歷史沖刺復習重點知識點,大家快來溫習吧!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題術語]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點有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系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答題術語]
(1)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擺脫了血緣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權統治。
(2)秦漢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書省、樞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廢除丞相,設立內閣、軍機處,體現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的趨勢。
(3)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推動了秦漢至明清統治者采取措施調整地方機構。從分封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權分三司,體現了地方日益聽命于中央,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趨勢。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答題術語]
(1)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展演變的過程。
(2)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質。
(3)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古代中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
農耕文明下的農業和手工業
[答題術語]
(1)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的演變.秦漢時期,基本奠定了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封建小農經濟模式。
(2)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主要有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冶金、制瓷、紡織一個領域手工業成就突出。
(3)兩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后世稱為“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和經濟政策
[答題術語]
(1)商朝出現職業商人.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晶市場和大商人。
(2)秦漢時期.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活動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
(3)宋代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商品種類迅速增加;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4)明清時期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5)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認為農業是本業,工商業是末業。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是主張重視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答題術語]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2)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韓非子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4)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環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一直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5)西漢時期:兩漢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對儒學進行了改造,適應了中央集權制的需要,從而確立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
宋明理學和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
[答題術語]
(1)宋明時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學。理學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時期的新發展,更具思辨性、哲學性,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緩和了危機。
(2)明清之際: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際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社會環境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進步思想家的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經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了一定影響。
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學藝術
[答題術語]
(1)科技: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發明和發現,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2)古代書畫:古代中國書畫一體,其藝術獨具東方神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
(3)古代文學:中國古代的文學也輝煌燦爛。從春秋的《詩經》、戰國的楚辭,直至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不斷得到發展.并呈現平民化的趨勢。
(4)古代戲曲:以京劇為代表的古代中國戲曲獨樹一幟,雅俗共賞。
高考歷史沖刺技巧距離考試越來越近,考生越應該把課本的內容多過幾遍,進行查漏補缺工作。大家可以拿出以前的練習本、試卷,把不懂處、易錯處、常錯處、常考處一一歸納總結,自己對自己的情況胸中有數,便于利用有限的時間彌補弱點。
高考時從時間分配來說,主觀題應該比較寬松,前面的選擇題花20到25分鐘左右,不求快,但是時間不能占得太多;而后面的主觀題應該給更多的思考時間,看到題目的時候,不要上去就寫,應該從整體把握。
關鍵詞:高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