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乙】(于謙)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帝賜第西華門,辭曰:“國家多難,臣子何敢自安。”固辭,不允。謙性故剛,遇事有不如意,輒拊膺嘆曰:“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亨①功不加謙而得世侯,內愧,乃疏薦謙子冕②。詔赴京師,辭,不允。謙言:“國家多事,臣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于公議得乎?臣于軍功,力杜僥幸,決不敢以子濫功。”
(節選自《明史·于謙傳》有刪改)
【丙】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①亨:人名,指石亨;②冕:人名,指于冕,于謙的兒子。
8.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香遠益清 自以為大有所益 B.固辭 固以怪之矣
C.亨功不加謙 大王加惠 D.宜乎眾矣 宜多應者
9.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2)國家多事,臣義不得顧私恩。
1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品性進行了比較,抒發了內心的真實情感。
B.甲文以菊與牡丹襯托蓮的品質,乙文中是以石亨的做法襯托于謙的精神。
C.乙文中“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以/裨軍國”這句話的斷句是正確的。
D.丙文全詩格調沉郁悲壯,浩然之氣貫長虹,朗讀時結尾要讀出磅礴氣勢。
11.你認為乙文中的于謙可以稱為“君子”嗎?請結合甲乙兩文談談你的看法。(3分)
12.運用恰當的表現手法,能更好地傳情達意。請你參照示例,品評丙文語句。(2分)
出處 原句 品評
甲文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巧用反問,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
乙文 輒拊膺嘆曰:“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 巧用動作和語言描寫,將于謙內心無奈和愛國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丙文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________________
答
8.(2分)D
【解析】A.香遠益清:更加;自以為大有所益:益處,好處。
B.固辭:堅定;固以怪之矣:本來。
C.亨功不加謙:超過;大王加惠:給予。
D.宜乎眾矣、宜多應者:應當。
9.(4分,每題2分)
(1)我只喜愛蓮花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
評分標準:“予”“獨”“染”等詞語翻譯出來,每個0.5分,句意通順0.5分。
(2)國家事故繁多(動蕩不安)的時候,我遵從道義不能顧及私人的恩惠。
評分標準:“多事”“顧”“私恩”等詞語含義解釋出來,每個0.5分,句意通順0.5分。
10.(2分)C
【解析】乙文中正確的斷句為“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以裨軍國”
11.(3分)參考示例:
示例一:于謙可以稱為君子。甲文中蓮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枝蔓,不旁生枝莖,它所代表的君子品性是正直而不攀附權貴。乙文中官居高位的石亨舉薦于謙的兒子,以此來拉攏于謙,于謙堅決地推辭,堅守大義,展現了正直而不攀附權貴的君子品性。
示例二:于謙可以稱為君子。甲文中蓮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代表了清廉自守的君子品性。乙文中,于謙對于皇帝賞賜的住宅堅決推辭,也不接受賜予兒子的高官厚祿,體現了于謙清廉自守的君子品性。
評分標準:表明觀點,0.5分。從甲文中分析君子品性,1分;從乙文中分析于謙展現的君子品性,1.5分。甲乙兩文分析的君子品性必須一致,如不一致,酌情扣1-2分。
12.(2分)巧用對偶和雙關的手法,“惶恐”“零丁”一指地名,二分別指:艱難時事,憂懼不安;自己戰敗被俘,孤苦無依,對仗工整,表達了一腔愛國的悲憤之情。
評分標準:表現手法,1分;具體分析內容和情感,1分。
【乙】參考譯文:
于謙自己奉行儉樸節約,所居住的房子只能遮蔽風雨。皇帝賜給他西華門的住宅,他堅決推辭,皇帝不允許。于謙品性非常剛直,每遇事不如意的時候,于謙就拊胸嘆道:“這一腔熱血,想要灑在什么地方呢!”石亨的功勞沒有超過于謙,卻得到世襲侯爵,內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皇帝下詔讓于冕到京師,于謙推辭,皇帝不準。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我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私人的恩惠。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于軍功,極力杜絕僥幸,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