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二板塊、時間、空間、人格三個維度第一人
上一講,我給你介紹了司馬遷在《史記》“本紀”部分的第一人,黃帝。
正如我在第一模塊提到的那樣,中國古人對于寫書起筆的第一人非常重視,司馬遷也不例外,他放棄了主流的堯舜和更早的神農,選擇了軒轅黃帝作為“本紀”的第一篇,揭示了黃帝代表的華夏文明的開始和復興傳統。
那么“世家”的起筆又是從誰開始的呢?是從《吳太伯世家》。這就很奇怪了。
前面幾講我給你介紹過,“世家”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記錄周代的諸侯,在這些諸侯里,吳國其實是一個非常邊緣的存在,地位和影響力都有限,與齊國、魯國、燕國比差得很遠。
按道理來說,“世家”的第一篇這么重要的位置,怎么輪都輪不到吳國。那么,為什么司馬遷要從《吳太伯世家》開始寫起呢?
關于這個問題,很多人會把焦點放在道德上,關注吳太伯的禮讓,把國家權力讓給弟弟。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吳太伯的開拓,他和弟弟離開了發達的黃河流域,奔赴吳地,開拓荒蠻的長江流域,促成了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第一次跨地域交流和融合。
接下來,我們一一來看。
禮讓精神的秘密
說起“太伯讓國”或者“禮讓精神”,相信大部分同學都聽過,不過其中的故事可能對有些同學來說比較陌生,我在這里再給你簡單介紹一下。
吳太伯是周太王的嫡長子,是當之無愧的繼承人。吳太伯有兩個弟弟,一個是仲雍,一個是季歷。其中,季歷最小,能力也不如他的兩個哥哥,正常情況下是輪不到季歷來繼承的。
但是,季歷后來生了個兒子,也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周文王姬昌。周太王認定,姬昌將來會讓周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是,要讓姬昌成為國君,得先讓姬昌的父親季歷成為國君才行。
那怎么辦呢?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吳太伯與弟弟仲雍看出了父親的苦惱。于是,這兩兄弟主動放棄了繼承權,還一路遠逃,從此再沒有回到故國。季歷因此順利成為了新一代的國君,進而讓姬昌成了下一代的繼承人。后來,姬昌果然讓周發展壯大。
這就是著名的太伯讓國的故事。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史記·吳太伯世家》)
不過,在我看來,吳太伯的禮讓精神雖然可貴,但并不足以成為“世家”第一人。我認為,司馬遷選擇吳太伯,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吳太伯兄弟二人遠走他鄉這件事情本身,特別重要。
吳太伯兄弟二人為了成全弟弟,選擇離開黃河流域,逃到了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長江流域。在這個過程中,兄弟倆把黃河流域的文化、生產經驗也一并帶了過去,間接促成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兩大文明的交融,并在當地成功組建了一個新國家,吳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跨地域融合、交流的大傳統。
當然,我這么說,可能有一些同學意識不到這件事有多重要。別急,我給你大概介紹下,在吳太伯時代黃河與長江意味著什么,你就能明白了。
孕育華夏文明的黃土層
在今天,長江流域是要比黃河流域發達一些的,但在吳太伯的時代,是黃河流域遠比長江流域發達。這里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古代是農業文明時代,農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形式。而早期農業文明發達的地區一般都有兩個特點:
第一,有肥沃的土壤層。第二,有豐富的水資源,最好是多條河流的交匯點。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網狀體系,更充分地發揮水路的運輸作用,在多個方向上進行人和物資的移動。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一起來看早期中國的地理形態,你會發現,黃河流域本身有非常發達的水系,而且還有優質的黃土,非常適合早期農業的開發。
而要論起當時最優質的發展區域,第一個就是關中平原。而從關中平原向東,一直到汴水,更是有接連不斷的河流交匯進來,這就大致沿著黃河,形成了一個東西走向的生產帶,也是司馬遷那個時期最發達的地帶。
在長安附近,按照漢武帝時期大才子司馬相如的記載,足有八條大河流交匯于此。這八條河流之中,最重要的兩條,就是涇水和渭水。
“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上林賦》)
這就是為什么,西周的王城鎬京、秦的國都咸陽、漢和唐的長安,雖然具體位置不斷移動,但無論怎么移動,基本上都不會遠離涇水和渭水的這個交叉點,而且怎么移也不會移到交叉點以東的地區。因為這兩條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交叉點以西支流較多,以東就不免大打折扣。
而且和如今我們印象中的黃土高坡,干旱、黃沙漫天的印象不同,當時黃河流域的降水和濕度非常適中,氣候遠比今天要好得多。像大象、犀牛、鱷魚與竹子,在黃河流域的早期歷史中都是存在的。
尤其是竹子。直到司馬遷的時代,大片竹林,仍然是關中地區的重要景觀。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還特別提到,在渭水岸邊經營一千畝竹林,或在齊魯地區經營一千畝桑麻,資源可以匹敵一個千戶侯。這和今天的黃土高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景象。
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鍾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史記·貨殖列傳》)
相比之下,當時的長江流域就沒那么繁榮,甚至可以用“蠻荒之地”來形容。
比如,沿長江的航運交通線,當時是不存在的,沿江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是人煙稀少的地區,甚至根本就是無人區。今天從武漢到荊州,是人口密集的地區,但在早期中國,這里密布著湖泊、沼澤和半沼澤地。直到三國時期,這里的交通依然極其不便。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戰后,從華容道敗退,才會遇到巨大困難——這里本來就缺少供大兵團移動的道路。
而且,按照司馬遷的記載,“江南卑濕,丈夫早夭”,意思是說,這里環境惡劣,人的平均壽命比較短。而在比司馬遷更早的吳太伯時代,長江流域的開發程度只會更低。
文明交流的使者
明白了當時黃河與長江的基本狀況,你就會發現,吳太伯兄弟的遠走,不光是“將國君的位置讓給弟弟”這么簡單。他們是從一個高度發達的地區,去了一個極度不發達的地區。而吳太伯兄弟不光在這個欠發達地區生活了下去,還把先發地區的經驗和技術帶到了這里,得到了當地人的擁護。
越來越多的人,自發追隨在這兄弟二人身邊定居,形成了新的聚落,最終發展成了新的城邦。這就是《史記》里說的,“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馀家”。
以此為基礎,太伯兄弟逐漸在當地站穩了腳跟。后來,因為吳太伯沒有子嗣,所以太伯死后,仲雍就成了當地的部落首長,以今天的蘇州地區為中心,發展出了一個新的國家:吳國。
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史記·吳太伯世家》)
到仲雍的曾孫,周章和虞仲的時代,正是武王伐紂的時代。周武王滅商后,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國的國君,相當于將吳國納入了周的分封體系。虞仲則受封為虞國的第一代諸侯,封國位置就在咱們今天的山西省南部。這就意味著,長江流域的文明又由虞仲帶到了黃河流域,推動了江河文化進一步的交融,發展。
司馬遷自幼熟讀古代典籍,當他讀到這一段歷史時,忍不住感嘆,“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意思是,原來中原的虞國和遙遠的吳國,是兄弟之國啊!
聽到這兒,你應該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吳太伯能成為“世家”的第一人,當然有讓國的道德因素在,但更重要的是,吳太伯的遠走他鄉直接推動了長江流域的發展,開啟了中華跨區域的文明融合的大傳統。試想一下,如果最邊緣的地區與最核心的地區是兄弟關系, 其他地區的聯系只會更加緊密,這就變相讓中國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一種天下一家的形態。因此,我認為這才是吳太伯對華夏文明最重要的開創性貢獻,也是他作為《世家》第一人當之無愧的原因。
總結
好,到這里,今天的內容就結束了,我來給你總結一下。我首先解釋了為什么世家的第一篇是吳世家,我認為這里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吳太伯的禮讓精神。第二點,則是吳太伯的遠走,間接促成了華夏地域的開拓,以及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交流與融合,拉開了江河文明持續融合的歷史大幕。
這兩天,我分別給你講了“本紀”第一人黃帝和“世家”第一人吳太伯,他們分別代表了時間維度上的復興傳統,和空間維度上的跨區域融合傳統。而在時間、空間這兩大維度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傳統,那就是人格覺醒的傳統,這也是我們明天要重點探討的內容。
請你談談,在歷史上你還知道哪些間接或者直接促成中國跨地域融合地理開拓的事件?歡迎你在微信群分享你的想法。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